头条

像胡杨一样扎根大漠——记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8-08-22 我要评论

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现在已变成鸟语花香的绿洲。(资料图片) 图为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治理区。(资料图片) 采用风向数据植树法种树,库布其沙漠中的沙丘高度明

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现在已变成鸟语花香的绿洲。(资料图片)

图为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治理区。(资料图片)

采用风向数据植树法种树,库布其沙漠中的沙丘高度明显降低。 (资料图片)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天鹅开始在库布其沙漠七星湖安家落户。 (资料图片)

  在距离北京几百公里的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有一位“治沙狂人”。30年来,他带领团队孜孜不倦地在大漠深处植树种草,把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变为鸟语花香的绿洲,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沙海中变为现实。他因为在治沙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他就是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

  初心,守护绿色家园

  今年是改革开放第40年,也是王文彪在库布其治沙的第30个年头。王文彪说,是改革开放改变了他的命运,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让他走上了治理沙漠这条路。

  王文彪的家乡在内蒙古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杭锦淖尔村,地处库布其沙漠边缘。在他的记忆中,村里一年到头风沙弥漫。“风起明沙到处流,沙压房子人搬走,沙篷窝窝沙葱菜,养活一代又一代。”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逃离沙漠。通过考学,王文彪离开了故乡,成为了一名教师,后来又成为杭锦旗县政府的一名普通公务员。

  但他命中注定与沙漠有缘。1988年,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大潮涌动。这一年5月,28岁的王文彪被任命为一家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盐厂厂长。他至今清楚地记得第一天到盐厂报到的日子,1988年5月8日。他乘坐着一辆吉普车在沙漠中颠簸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走进盐厂,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鼎沸的人声,只有随风飞扬的沙尘。

  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盐厂赖以为生的盐湖面临被沙漠吞噬的威胁。是求生还是等死?王文彪认为,被沙漠吞噬是死,与沙漠抗争还有活的希望。当时,他毅然选择种树来保卫盐湖。

  盐厂职工和沙区农民都认为,在沙漠种树是痴人说梦。但是,王文彪力排众议,说干就干。他从每一吨盐的收入里拿出5元钱专门用来种树,并选出27名工人组成林工队,专门负责种树。刚开始没有经验,没有技术,一年也种不活几棵树。树种了死,死了再种……王文彪和林工队靠着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实现种树规模化成活。盐湖保住了,盐厂生产回归正常,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但是,沙漠再次成为企业发展的“拦路虎”。盐厂距离火车站直线距离仅有65公里,但由于沙漠阻隔,不得不绕行330公里的路程把盐运出去,一吨盐要增加六七十元钱的成本,企业利润基本都耗费在了路上。是继续绕行,还是穿越“死亡之海”?王文彪再次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投资修建一条穿沙公路。

  在沙漠中修建公路,前无古人。他的这一决定遭到全厂职工一致反对,他一边做职工的思想工作,一边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1997年初春,库布其开始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在沙漠里修路,艰难程度超出想象。王文彪说,他们第一天刚把路基打好,第二天路基就被黄沙掩埋了。路埋了推,推了再埋,反反复复,短短65公里的公路,用了两年多时间才修好。1999年10月,当地第一条穿沙公路正式通车。

  公路就像一条条血管,给库布其沙漠注入了血液。王文彪说,他们一边修路,一边种树固定沙丘,路修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现在,库布其沙漠里已经修建了5条公路。公路的修通,打开了库布其沙漠走向外面世界的最后瓶颈,亿利也从一家小盐厂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治沙领导企业。

  一脚踏上治沙路,便再也没有回头。王文彪本着守护家园的初心,在生态修复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现在,走进库布其沙漠,放眼望去,胡杨林、樟子松、沙柳、甘草等沙漠植物恣意生长;白天鹅在七星湖上嬉戏,丹顶鹤在林间优雅漫步,鸡、鸭、鹅在太阳能光伏板下的草地上自由觅食;沙漠越野赛、自行车赛、沙漠徒步旅行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一年四季不断。库布其沙漠已经发展成为生态绿洲、人间仙境。

  探索,为沙漠赋予生机

  生长在沙漠的王文彪,自称是有沙漠基因的人,对沙漠有着与别人完全不同的感情。在长期治理沙漠的过程中,他对沙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他眼中,沙漠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一种蕴藏着巨大财富的自然资本。要让沙漠永葆生机和活力,就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选择发展什么样的生态产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家,他一直试图找到把“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治沙模式,在保护和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发利用,把沙漠负资产变成能产生GDP的绿色资产,实现“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均衡发展。

  库布其沙漠再一次启发了王文彪的智慧。他在修建库布其第一条穿沙公路时,偶然在沙漠里发现一些野生甘草。甘草是一种名贵药材,耐干旱,适合在沙漠生长,甘草根瘤菌能够增加土壤氮肥含量,培育土壤肥力,具有明显改良土壤的作用。有着敏锐经济头脑和商业眼光的王文彪立刻意识到,如果甘草种植能够形成规模,就可以发展甘草产业,既实现了沙漠绿化,企业也可以赚钱。于是,他开始探索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甘草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库布其沙漠甘草种植面积达到132万亩,以甘草产业为核心的健康产业已经成为亿利重要的支柱之一。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王文彪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去奋斗,就能把理想变为现实。30年来,王文彪不断挖掘沙漠植物经济价值,适度开发甘草、肉苁蓉等种植加工业;发展牛、羊、鸡、鹅、鸭生态养殖业;利用生物、生态、工业废渣和农作物秸秆腐熟等技术,发展土壤改良剂、复混肥、有机肥等制造业;利用沙漠日照资源充足的优势,发展太阳能光伏治沙产业,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立体化发展。然而,令他苦恼的是,生态产业一直找不到清晰的政策支撑,企业发展异常艰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特别是关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论述,给了王文彪治沙事业巨大的推动力。亿利生态产业犹如插上腾飞的翅膀,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目前,亿利已经形成生态修复、生态农牧、生态健康、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光伏六大产业体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

  生态文明建设是老百姓的最大福祉。亿利把生态产业发展与当地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带动10万农牧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尝到甜头的农牧民成为库布其治沙事业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库布其沙漠沧海变桑田的这些年,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期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王文彪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些在很多人看来十分抽象的概念,在库布其沙漠变成了生动的实践。

  2017年,联合国环境署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正式发布《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认定库布其治沙共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其中80%是治沙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验,经得住看更经得住算

  如今,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已经走出了库布其,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2017年12月,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作为库布其治沙人的代表,王文彪获得了全球生态环保领域的最高奖项——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他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王文彪认为,现在全球陆地大约四分之一是沙漠,十几亿人仍然生活在沙漠里。联合国把这个荣誉授予他,是因为库布其治沙的成功经验,让那些沙漠中的贫困人口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从而带动了全球更多人关注沙漠,参与沙漠绿色产业发展。

  而且,库布其治沙的贡献,不仅在于形成了世界上第一片被整体治理的沙漠,更形成了一套成熟先进的治理模式,创造了一系列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过去有些地方防治荒漠化主要是由政府唱“独角戏”,但是库布其治沙模式的核心要义,是地方党委政府政策推动、企业规模化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和机制持续化创新的“四轮驱动”,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库布其治沙模式已经得到世界高度关注。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指定为国际沙漠论坛永久会址,从2007年以来,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已经成功召开了六届,先后有1000多位国内外政要、专家学者和公益环保代表来到库布其,学习中国的防沙治沙经验。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6年6月份,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在考察了库布其治沙成果之后,希望把库布其治沙模式介绍给“一带一路”沿线饱受沙漠之苦的非洲、中东、中亚等地区,让世界分享库布其治沙经验。

  库布其治沙模式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有两个关键的因素,一是要经得住看,二是要经得住算。王文彪清楚地记得,在第四届国际沙漠论坛召开的时候,联合国邀请了42位专家出席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研究和检验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是怎么治理的,以及这种治理模式是不是可持续的。王文彪用了几天时间来回答几十位联合国专家的轮番提问,最终给联合国专家们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天,库布其治沙模式已经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众多深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希望中国输出库布其经验,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是让王文彪倍感骄傲、自信的事情。他认为,亿利作为世界沙漠治理的企业领导者,有责任帮助世界各地沙漠深处的人们治理沙漠,并承诺把公司集30年之力研发出来的先进沙漠植树技术无偿传授给他们。

  王文彪始终认为,他个人的荣誉与改革开放、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果没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支撑,如果没有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没有走向世界的机会和可能。现在,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让世界清楚地了解库布其治沙模式,为生态文明全球化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寄托,沙漠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家乡是一个人永远的精神家园。一个心里装着家乡的人,在前行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遥远。

  库布其沙漠就是王文彪的精神家园。沙漠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欢乐、痛苦都与库布其沙漠息息相关。每当他感到倦怠、困惑、迷茫的时候,就会去看看一望无垠的沙漠绿洲,整个人就会完全放松下来,内心也会奇妙地强大起来,重新找回奋斗的动力。

  王文彪最大的快乐来自于沙漠。库布其沙漠是一块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处女地,是一个激励人不断创新的试验场。亿利在这里种树、种草、种花,发展生态产业,都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当一种植物在库布其沙漠引种成功了,当一个新的动物伙伴在沙漠里出现了,就是他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候。在库布其沙漠,有一片胡杨林,那是2003年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引种过来的1000棵胡杨树。胡杨树引种难度大,成活率很低。2013年,当他看到这些枝繁叶茂的胡杨树茁壮成长,激动得无以言表,有一种再造生命的快感。

  他最大的痛苦也来自于沙漠。1998年,他听说美国西雅图沙漠地带生长着一种树,当地依靠这种树发展造纸产业,效益很不错,就立刻飞过去实地考察,花2000多万元引进,结果因为水土不服,树全死了。经历过多次引种失败后,他开始转向培育沙柳、甘草、樟子松、胡杨等本土沙地植物。在保护、引进、驯化、开发沙漠种质资源的基础上,2015年建成了中国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保护和培育了2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这些沙漠种质资源成为亿利集团从事生态修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他最大的希望同样来自沙漠。从沙漠到城市,从中国到世界,亿利为开拓人类生存空间不断探索。近年来,亿利源源不断地把成熟的技术、理念、经验和模式输出到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内蒙古其他沙区,实施一系列治沙扶贫基础性、关键性生态产业化项目,致力于把荒漠荒山变成绿水青山,为这些沙漠化地区带来新的希望。亿利把生态修复和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修复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带动千万贫困户脱贫致富。

  王文彪说,一个人的精神比什么都重要,亿利人最大的财富就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开拓创新、不辱使命的精神。如果用沙漠中的一种植物来形容自己的话,王文彪说,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胡杨树。胡杨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树种,生命力极其顽强,有着“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说法。胡杨树的根系长到10米以下,只要10米以内有水,它就能存活。胡杨树朽了以后,根系仍然牢牢地扎在沙漠里,固定住一个沙堆。这种顽强的精神始终激励王文彪无悔地坚守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刘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陈理真:用生命捍卫党的事业

    陈理真:用生命捍卫党的事业

  • 李灿:我要追求光明 扫除邪恶

    李灿:我要追求光明 扫除邪恶

  • 李明瑞:举旗左右江 永远跟党走

    李明瑞:举旗左右江 永远跟党走

  • 曾士峨:为大众之生息而战斗

    曾士峨:为大众之生息而战斗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