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按:
百年新变局,中国新时代。“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意蕴深远。
今日之世界,变革浪潮滚滚向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今日之中国,改革发展步伐坚定,开放合作实现共赢,古老的东方大国,正以昂扬的姿态挺立时代潮头。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未来15年,是国际格局大调整时期,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历史前进的十字路口,我们如何认清世界大势,把握经济脉动,明确未来方向,解答时代命题?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经济日报本期《理论周刊》特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未来15年,是我国比较优势转换期,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崛起的关键期,也是国际格局大调整期。这一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加快发展、大国竞争与博弈加剧、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快速变革等,将深刻改变国际经济格局。中国发展外部环境的这些重大变化,将给中国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做好对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影响的研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需要顺应自身比较优势变化,以扩大开放塑造外部环境,抓住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机遇,应对外部挑战,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分工地位,为我国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话题之一
未来影响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关键因素
● 新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世界 ●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速变革
● 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博弈加剧
未来15年,技术变革、人口、粮食、资源与能源、金融和区域经济合作、全球经济治理等都是影响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大国博弈,将是影响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变量。
其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将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加速趋势,并呈现出“一主多翼”的演进格局。所谓“一主”,就是以信息技术深度和全面应用为特征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带动应用领域的创新突破以及新业态的不断出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推进。所谓“多翼”,就是新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创新发展。
未来,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将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源于数字技术的颠覆性新兴技术将不断涌现,而且,数字技术革命将引发“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并进一步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当前,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催生了海量数据资源,与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技术融合应用,从而使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素及其新的组合应用将引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推动研发设计向开放合作、国际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数字技术的“连接”“融合”功能引发产业形态平台化、网络化和深度服务化。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深入发展,将深刻改变国家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对全球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入加速变革期。对国际经济格局和我国外部环境而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制度性影响因素。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全球经贸格局的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进入快速变革期,呈现出新的特点: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多极化趋势;全球性议题和挑战持续增加;治理机制与平台日益丰富;全球经贸规则制定权之争日益凸显,高标准趋势显著增强。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投资格局的变化,全球治理在推进政策措施落实的有效性和适应形势变化的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更为凸显,各方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展望未来,全球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博弈,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将给全球经济格局带来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比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导致国际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提升;现有全球治理的有效性面临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适应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绿色发展理念正在转化为行动,在为各国经济带来新动力的同时,绿色壁垒和环境约束逐步增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制度构建和各国合作行动,推动形成新的全球治理机制;多种治理平台与路径选择共存,面临在强治理的有效性与灵活治理的包容性中的取舍。
其三,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博弈将进一步加剧。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崛起,既是影响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又是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口规模与现有发达经济体人口总和相当的新兴大国进入高收入社会,必将促进全球经济格局加速变革。
以美国为代表的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相互之间的博弈将加剧,使得形势更趋复杂多变。一方面,守成大国希望分享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机遇,期待中国等新兴大国在解决全球性议题、应对全球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中分担更多国际责任;另一方面,守成大国为保持领导地位,会采取打压、遏制等措施,加剧与新兴大国的博弈。大国之间持续的互动,导致未来前景具有巨大不确定性。可以确定的是,大国博弈将令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变得异常复杂,而且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与竞合关系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话题之二
准确把握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
● 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将延续 ● 机遇挑战并存,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新内涵 ● 发挥优势,弥补短板,趋利避害
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将为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总体来看,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将延续,但内涵与条件发生变化。新一轮技术革命将给中国赶超带来重大机遇,世界多极化发展和经济治理架构改革将拓展中国发展的空间、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速低迷、国际竞争加剧、针对新兴大国的疑虑与打压等,将给中国带来诸多严峻挑战。总体而言,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机遇看,首先,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将为中国赶超提供历史性机遇。新技术革命,将给中国带来利用新技术“变轨”实现跨越的新机遇;产业分工格局重塑,中国有可能利用全球价值链“重构”机会,实现产业结构的跃升。比如,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中国凭借快速的技术学习和能力积累,充分利用多层次国内大市场、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及市场环境,逐步成长为引领全球数字化发展、改变数字化格局的重要力量;通过将新兴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领域,推动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不断提升中国在传统产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新技术革命将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国际分工方式和新的贸易方式,信息化可改变国家比较优势,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其次,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将为中国贸易投资发展带来更大发展空间。尽管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不会逆转。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巨大市场,将吸引世界各国不断扩大和深化与我国经贸合作。只要我们坚持扩大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仍然可以利用全球资源与市场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三是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将为中国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供机遇。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将从欧美转移到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实力进一步提升,将为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供重要机遇。新兴经济体在过去十年中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根据课题组测算,预计到2035年,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将达到60%,在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中的比重也将相应大幅上升。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深入开展经贸合作,可充分发挥双方互补的优势,有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形成以我国主导的区域乃至全球生产网络,将有助于中国在全球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四是全球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将为中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全球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将有利于解决中国自身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问题。由于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数字技术等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获得重大突破,资源不再是制约能源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为中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打破了能源瓶颈的约束。到2035年中国更加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方式将得到优化,能源供应更为清洁和安全。
五是全球经济治理加速变革,为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提供机遇。全球经济治理正处于加速变革期,随着全球性议题和挑战的增多,各国对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期盼增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推动加快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国际社会对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寄予厚望。这为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新的空间,有助于中国切实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
当然,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格局亦将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全方位国际竞争显著增强,中国将面临双重竞争的挤压。此外,中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引发外部担忧与遏制,大国博弈与多方角力,使得中国的外部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处理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处理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仍然是中国面临且必须处理好的重大挑战。进一步看,全球经贸规则重塑提出改革开放新要求,发达国家在全球经贸规则制定中仍具有较强的主导权,更加重视对中国的针对性、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新趋势、将市场开放的重点转向服务业市场准入与投资自由化,将给中国的市场开放与体制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需要强调的是,必须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机遇与挑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要取决于我国的工作。工作做好了,挑战可以转化成机遇;工作没做好,机遇也会转化为挑战。因此,必须准确判断形势,调整战略,发挥优势,弥补短板,才能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下实现趋利避害。
话题之三
中国如何发挥大国优势积极理性应对
● 把握新技术革命及绿色发展机遇 ● 推进关键领域市场化改革
● 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 处理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 ● 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要充分利用大国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主动营造外部环境。同时,要适应中国比较优势转换趋势,充分发挥本土市场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优势,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大力吸引全球生产与创新资源、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产业,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第一,牢牢把握住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绿色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国在新技术领域具备良好的创新发展基础,加上政府重视和社会积极投入,未来15年,数字技术、能源技术和绿色技术革命将为中国实现“弯道超车”提供难得的机遇。要发挥好市场规模巨大、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完备等优势,弥补制度短板,鼓励产业创新,力争走一条从应用创新到原始创新演进的新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特别是加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还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部分领域实现前瞻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突破,逐步从科学技术的“跟随者”“追赶者”“并跑者”向“创新者”“领跑者”转变;既要打造良好的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发挥我国市场巨大的优势,积极构建与新技术革命相适应的产业发展制度,还要推动人力资源和教育市场的适应性改革,培育创新型人才,激励人才创新。此外,更要积极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创新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
第二,着眼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市场化改革。要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加快推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在资本、技术密集领域实施开放发展新战略,加速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要积极推进关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挖掘要素成本下降的空间,培育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要加快重点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入市场竞争;通过培育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多种绿色金融产品,形成成熟稳定的绿色金融市场;加快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建立良好的数据流通制度,等等。
第三,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开放,完善外商投资环境,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完善对外商直接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制建设;完善安全审查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充分发挥地方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与能力建设,为扩大开放提供支撑与保障。
第四,积极稳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需保持战略定力,力争为国内发展赢得更长的战略机遇期和有利的外部环境。可选择国际合作需求迫切、与中国实力能力和现实需求相匹配的领域为重点,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提升我国制度性话语权。
第五,处理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要从维护战略机遇期的高度处理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审时度势、沉着应战,着力练好内功,趋利避害,把握机遇。一方面,要深化利益融合,以创新的视角和方式挖掘合作共赢潜力。处理好与美国等大国关系,要以静制动、避其锋芒,通过多层次沟通对话,寻求利益契合点。另一方面,要趋利避害,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短期内,树立底线思维,做好预案、精准反击。长期来讲,我们在全球治理上需谋定而后动、发挥集体推动力。
第六,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持久和平与繁荣稳定,是人类社会努力的方向。在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加快变革的关键历史时刻,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平台。一方面,以设施联通为优先领域,以贸易投资合作为重点,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五通”,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共创发展机遇,以适应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将转移到亚洲、新兴经济国家实力快速崛起等国际格局变化。另一方面,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既重视沿线发达国家的核心关切,也高度关注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深度挖掘利益交会点,促进应对全球性议题与挑战的国际合作,加强机制建设、不断增进互信,为全球合作发展提供新路径,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执笔:隆国强 张 琦 王金照 赵福军)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