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武汉首批大学生人才公寓交付使用-史伟-摄
二线城市打响人才争夺战
半月谈记者梳理各地新出台的人才政策发现,与过去相比,今年二三线城市的“留人政策”不再仅仅局限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而是把目光瞄准每年700多万大学毕业生。政策着力点也放在了毕业生关心的户口、住房等多种实际需求上。
以房留人。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高企的背景下,不少二线城市为了吸引人才,推出了以房留人的政策。
作为全国高校集中地之一,今年初,武汉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计划5年内留住100万名大学生。今年武汉将提供首批大学生人才公寓3600余套,今后每年将建设和筹集50万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5年内满足20万人的租住需求。同时,武汉还提出争取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房子。
长沙则推出了毕业生购房补贴政策,对新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生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员),2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
落户留人。除了住房之外,还有一些二线城市在落户方面向青年人才伸出了“橄榄枝”。
长沙市未来5年计划吸引储备100万名青年人才创业就业,实行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凭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即可办理落户手续。《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明确,鼓励青年人才落户,在本市同一用人单位工作2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
编制留人。在一些户口等吸引力相对较小的地区和城市,为了引进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紧缺人才,拴住人才的心,开出了“直接入编”的政策。
今年初江西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层次人才或引进的特殊、急需、紧缺人才,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并经认定后,直接办理进人核编和上编手续。
奖励留人。也有些城市通过直接“给票子”的方式吸引人才。长沙市今年发布的《长沙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提出,长沙将定期发布紧缺急需人才需求目录,对入选市级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的,根据人才类别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5万元奖励补贴。
资料图:求职者面试。中新社记者 周毅 摄
创新创业爆发期,竞争步入下半场
人才是城市的未来和活力之源。二线城市人才争夺战的背后一方面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收紧落户、房价高企以及产业转移对青年人才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二线城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新特点。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表示,过去,二线城市的竞争主要比拼的是人力和土地成本;如今,传统产业结构急需转型升级,新经济、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对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为抢占新经济发展先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部省份密集出台了支持新经济发展的政策。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和分享经济等新经济蓄势待发。
例如,江西提出重点做大做强新产业,将其打造为新经济发展“引爆点”。其新产业发展目标是,新材料、大健康、电子商务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交易额)均突破1万亿元,新型电子、生物医药、航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2500亿元、2000亿元、1000亿元。
“谁能抢占人才,谁就能赢得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先机。”麻智辉表示,当前不少二线城市的创新创业企业逐渐进入爆发阶段,正是大量需要人才的时候,抢占人才就是抢占未来。
吸引人才不能止于盖房子、给票子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一些长期困扰人才流动的深层次矛盾和隐形门槛,仍有待解决。否则,“抢人政策”容易沦为看得见、摸不着的空中楼阁。
一些就业者表示,除了北京等极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地方真正吸引人的是工作机遇和发展空间,而并非户口或补贴等。
北京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李某,本来有意前往西部某省会城市高校担任教师,最终却被卡在了“35岁”这一年龄门槛上。“一个提出要引才育才100万的城市,难道容不下一个40岁的博士?”李某无奈地向政策低头。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求职人员因“专业名称不符”而被二三线城市单位拒之门外。这说明,吸引人才不只是给政策、拿票子、盖房子这么简单,更为关键的是要从细处着手、从制度着手,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真正留住人?有专家表示,抛“橄榄枝”只是表达了政府对人才的需求,但把人才市场做大,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当地发展的潜力和人才成长机制的塑造。
单纯比拼地方政府财力,试图靠短期“砸钱”吸引人才流入来改变城市发展面貌,收效不一定很显著。前些年出现的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说明二三线城市要真正留住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是否具有良好的产业配套和清晰的产业定位,让人才各尽其用?是否能够真正消除各种隐形歧视,完善公共服务,形成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
一座城市怎样对待人才和人才怎样回馈城市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以城留人的核心是以“诚”留人,真正用心营造一座城市不唯地域、不限年龄、不拘一格求人才的氛围。(半月谈记者 余贤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