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实现国家现代化,短板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如何保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传递了什么信号?小农户与大市场怎样才能有机衔接?《新农村》周刊对话种粮大户、基层干部和“三农”专家,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期盼,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三农”面临啥形势?
农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步迈进,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民期待更强的政策支持
记者:一边是粮食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上涨,一边是成本上升、粮价波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形势有喜有忧。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些挑战?
郑富俊:种了这么多年水稻,这两年才算“挺直了身子,站稳了脚跟”。现在合作社流转了1000多亩地,种的都是有机水稻,全程不用化肥、不打药。我们的稻谷在栽培前,要播种紫云英绿肥,撒菜籽饼、稻糠等农家肥,虽然费力气,但市场欢迎,价格好。
现在种地,不换个种法不行。对普通农户来说,每亩地的毛收入也就1500元上下,但农资、机械等各项成本就超过1300元。大户收益靠规模,但风险也更高。今年汉中市遭遇秋梅灾害,比往年足足多了两个月,对稻米产量影响不小。另外,现在汉中稻米价格每斤1.6元上下,比其他地方好些,但与去年相比,还是降了1角多。农民种粮,要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真希望政策能给我们撑起更强的保护伞。
国洪桥:嘉祥是农业大县,县里十分重视农业发展。作为基层干部,我经常与农民打交道,深知一亩三分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饭碗”问题,是发展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尽管今年嘉祥遭受了自然灾害,但在全县干部群众努力下,小麦总产量还是达到34.73万吨,略高于去年水平。
叶兴庆:总体来说,当前的“三农”形势是农业生产稳,农民收入稳。农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步迈进,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这得益于新世纪以来,为了确保广大农村同全国一道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央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重大方针,先后采取了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接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重大举措。
“重中之重”怎落实?
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财政资金分配、重大项目安排要向农业农村倾斜
记者: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现实中也存在着“三农”形势一好就忽视农业农村的情况,“重中之重”应该如何落实?
叶兴庆: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要把“重中之重”落到实处。抓“三农”,对做大地方GDP、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难有明显贡献,导致一些地方不愿意把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不愿意把稀缺资源投向农业农村。比如,我们在基层调研时经常发现,尽管农产品储藏、加工项目有利于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由于产生的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税收有限,一些地方不愿意为这类项目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一些产业园区不愿意引进这类项目。
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转变政绩观。衡量一个地方工作的好坏,要看工业,更要看农业;要看城市,更要看农村;要看经济总量,更要看民生改善。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领导决策拍板、财政资金分配、重大项目安排时真正做到向农业农村倾斜。
郑富俊:这些年合作社日子好过,得益于党的政策好。拿农机来说,国家给补贴,我们合作社里有51台“大铁牛”,今年秋收,接了周边区县不少收割的活儿,没闲着。再说科技,我们种有机水稻,每个生产流程都要技术,没有农技部门专家常年在田间指导,肯定干不成。
这几年种地规模越来越大,对硬件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多了得用大型农机,但我们这里丘陵多,还有不少泥土路,过去大农机根本进不去。多亏县里修了不少“农机路”。我们发展生态农业,要安装杀虫灯,原来山里不通电,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帮我们解决了用电难题。农田水利设施也逐渐完善。种地条件越来越好,就是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国洪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就是穿针引线的人,要把党对“三农”的重视切实传递到田间地头。虽说粮食连年丰收,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但“三农”问题历史欠账多。就嘉祥而言,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还要补,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的结构性矛盾还未完全破解。解决好这些问题,既要充分学习党的“三农”政策,与地方实际充分结合,更要把“重中之重”的地位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下真功夫,用真感情,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发展资金从哪来?
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建好机制和机构
降低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门槛
记者: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保障“三农”投入,如何实现投入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相匹配?
郑富俊:我们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最为资金发愁,各种惠农补贴是“及时雨”。除了国家的三项补贴外,汉中市规定对规模流转土地的,给流出方和流入方一次性每亩补贴50元,合作社一共拿到了5万元补贴。随着大型农机具增多,合作社想建机库,省农业厅提供了10万元补贴。丘陵地区对农机要求高,合作社从国外进口一台接近50万元的大型收割机,市农业厅提供了20万元补贴。粮食烘干一直是产后难题,南郑区政府提供了20万元补贴,合作社购置了烘干设备。正是这些真金白银,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国洪桥:嘉祥在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向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倾斜,提供发展信息、项目扶持等多种帮扶。目前嘉祥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上千家,有序流转21万多亩土地发展规模化经营。但也应看到,农业有效投入还存在不足,惠农项目实施主体分散,农业大项目投资较少。
叶兴庆:早些年有个流行的说法,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现在看,仍是这样。要想避免农业凋敝、农村衰落,使乡村得到振兴,使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使农村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同步推进,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
——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一方面,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使用方式、提高支农效能上。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既要“建机制”,也要“建机构”。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解决投放“三农”贷款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优化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提高县市覆盖面等,解决投放“三农”贷款市场主体不足的问题。
——消除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制度障碍。重点是探索建立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用地保障机制。例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将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项目。
扶持体系咋优化?
政策调整应促进降成本、提效率及可持续发展
突出财政支出重点,提升农业补贴的精准性
记者: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农民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也出现农业补贴激励效用在递减的倾向。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该如何完善?
叶兴庆:农业补贴政策确实存在激励效应递减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补贴在农民收入增量和总量中的占比都在下降;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补贴中越来越多的部分被成本上涨“吃”掉了。
郑富俊:对种植大户来说,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虽然银行部门和我们积极对接,但是限制条件很多,比如农机只能按照30%的价格抵押,贷款的上限不能超过50万元。合作社想建一个大米加工厂,但有80万元的资金缺口,因为拿不到贷款,迟迟不能上马。当然,合作社发展不均衡,效益不好的银行不敢放贷,情有可原。但是对于经营能力好的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应敞开胸怀,为我们量身定制贷款产品。
国洪桥: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目的是激励农民,增强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下一步,嘉祥将突出财政支农重点,持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民技能培训的支持,进一步提升补贴的精准性,引导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支持保护的效能,坚决不能让种粮的农民吃亏。
叶兴庆:最近两年,国家已开始着手调整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今后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农民利益,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力度还应继续加大,但要调整政策的着力点。应突出竞争力指向,加大对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农业科技、职业农民培训等的投入,促进农业降成本、提效率。还应突出绿色生态指向,加大对耕地地力保护、化肥和农药减量、农业废弃物回收、地下水超采和重金属污染地区治理等的投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短板如何补起来?
注重提高脱贫质量,夯实长久脱贫基础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实现从“有”到“好”
规划好村镇体系,重聚乡村人气
记者: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平衡发展,但目前“三农”领域还有不少亟待补齐的短板,该如何补短板、强弱项?
郑富俊:这些年,村里道路越来越宽,房子越盖越好,娱乐活动越来越多。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愁事儿,有的村里还没垃圾桶、垃圾站,满地垃圾影响村容村貌。有些偏远的地方,没有路灯,晚上村民不敢出门。现在,不少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大家都关心以后谁来种地,留在村里的老人娃娃谁管。
国洪桥:补齐“三农”发展短板,增强农业农村活力,关键要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流动。嘉祥积极引进资本,吸引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实现“科技+”“教育+”“健康+”等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的附加值。
叶兴庆: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补“三农”这个短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也不能平均发力,而应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从目前“三农”领域情况看,应集中力量重点补以下短板:
一是提高脱贫的质量。这几年全国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农村贫困人口快速减少。下一步除继续做好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外,还应从长计议,注重提高脱贫质量、夯实长久脱贫的基础。贫困人口观念改变、能力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的改善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才是高质量的脱贫。
二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经过多年努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四梁八柱”已经搭起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目前主要问题在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差距仍然太大,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太低。应把从“有”到“好”作为主攻方向,继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三是为乡村聚人气、添活力。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进城,部分地方出现了“空心屋”“空心村”,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正常现象。我们要做的,是以县域为单元,规划好村镇体系,把传统民居和古村落保护好,把今后将长期存在下去的村庄建设好。应从目前还在务农的人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鼓励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城市各类人员下乡创业和休闲、旅游、养老。只有这样,乡村才能重聚人气,持久繁荣。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