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人民大学泛固定收益校友业务与生活沟通平台(FICCRUC)联合主办的“债券市场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在现场表示,去年底银行间市场参与主体14127家,其中境内法人机构2393家,境内非法人机构投资者11391家,境外机构投资者407家。
邮储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步艳红指出,国内债券市场流动性不是特别活跃,背后是市场风险对冲的问题,利率衍生工具不够发达,这牵涉市场分割问题,交易所市场衍生工具是国债期货,只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拿到这一牌照。他提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衍生品和评级机构等问题要逐步解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已有专家提出,如果想要海外资本进入信用债市场,围绕信用债、围绕发行人的很多法律机制环境一定要健全和改善。
交易机制掣肘市场发展
近年来,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2005年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率先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人民币债券,标志着境外机构在境内的发债渠道正式建立;2013年,德国通过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成功注册熊猫债50亿元;2016年8月,世行首次在银行间市场发行SDR债券。
步艳红指出,虽然2015年、2016年经历了人民币汇率对美元汇率的贬值进程,但是丝毫没有改变境外机构配置人民币债券资产的意愿和兴趣。“年初我参加了境外金融机构的论坛,很多机构跟我们反馈,中国市场规模这么大,他们在不断地跟监管部门沟通,希望能够把他们的牌照从间接变成直接参与。”
马德伦指出,国际市场呼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多元化,国际投资者期望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或投资或发债,中国也需要在离岸市场发债投资,债券市场国际化成为必然。随着债券市场国际化,国内债券市场也要接受挑战。首要问题就是市场健康发展,防范风险。一方面是强化监管;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
马德伦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比如如何破除信用等级区分度不大的状况,比如要真实反映发行人的财务信用状况、信息披露的准确及时、提升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等。
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二级市场国债的换手率为1.56%,美国是9.54%。马德伦指出,这种状况主要是税收优惠使投资人倾向于持有到期,影响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导致更多的投资者把发行量大的国开债作为无风险收益率的替代品。
步艳红指出,部分问题和国内债券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首要是市场分割的问题,交易的场所分了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机制不太有利于市场的发展。
步艳红称,债券的流动性,包括国债流动性不是特别的活跃,要解决流动性问题就涉及市场风险对冲问题,利率衍生工具不够发达,也反映了上述市场分割的问题,交易所市场衍生工具是国债期货,只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拿到这个牌照,而银行是整个市场的主体,银行间市场由于银行推出的衍生工具是基于国开债作为基础资产的,事实上这和国家债券作为基础也存在一定偏差。因为衍生品市场不够发达,对于外资银行,无法通过中长期的操作来对冲中长期资产配置的利率风险,只能是短期投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