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河北涿州直属库现代化的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是储粮高科技的重要载体。 经济日报记者 刘 慧摄
中储粮涿州直属库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着入库的一等小麦,粮面平整如镜。 经济日报记者 刘 慧摄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当前粮食储藏安全由数量安全向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并重转变的过程中,粮食仓储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智能化粮库系统,确保了储粮数量与质量。
作为一个粮食储备大国,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成为一张展示中国发展成就的重要名片。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专职从事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在储粮技术的研发、推广方面一直走在国际前列。在中储粮河北涿州直属库,矗立着十几栋高大平房仓、立筒仓和浅圆仓。这些粮仓外表看似普通,却是我国现代储粮新科技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平台,是新时期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支撑起来的智能化管理典范。
远程监控粮情信息
每个粮库安装100多个摄像头、数千个粮温传感器,并与互联网相连,全系统近千个库点汇集起来,构成了全国粮食行业最大的物联网
以前,每一个粮仓就是一个独立的储粮单位,信息查阅靠人力、看报表,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对于中储粮总公司、分公司甚至直属库主任而言,要实现每个粮库的有效管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中储粮涿州直属库主任魏国富说,以前把全库所有的粮仓检查一遍,要大半天时间,现在只需要打开电脑,20分钟就能检查完。
在中储粮总公司智能化粮库在线监测中心,经济日报记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通过大屏幕查看了全国16个粮库的库容库貌、粮食储存情况,欣赏了三亚直属库、福建泉州直属库的库区环境,还看到了山东营口直属库粮食正在装船的画面、广西桂林直属库卖粮车正在过地磅的情景,也看到了山东德州直属库仓内粮温以及历史保管记录。
智能远程在线监测系统是智能化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粮库安装100多个摄像头、数千个粮温传感器,并与互联网相连,全系统近千个库点汇集起来,就构成了全国粮食行业最大的物联网,成为实现远程监控的“千里眼”。中储粮总公司、分公司以及直属库管理人员通过在线监测平台,可以实时查看辖区任何一个粮仓的粮情信息以及监控图像历史记录。
据了解,中储粮从2014年开始全面推进智能化粮库建设,2017年底,中储粮90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全部实现智能化管理全覆盖。智能化粮库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出入库系统、粮情监测系统、数量监测系统、智能气调系统和智能通风系统5个系统,中储粮总公司通过运用“一卡通”、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以对直属库及分库所存粮食的数量、质量、出入库作业、资金实现全过程在线监控。通过智能化粮库建设,实现了仓储信息化、管理智能化、运营高效化。
自主研发绿色技术
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氮气气调技术等先进储粮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中央储备粮更加优质、绿色、安全
进入中储粮涿州直属库11号高大平房仓内,里面储存着2016年入库的一等小麦,粮面平整如镜。这个仓是涿州直属库的党员示范仓。仓库保管员陈于平说,这个仓采用了机械通风、电子测温、内环流控温储藏技术和氮气储粮技术等绿色储粮技术。
涿州直属库是中储粮绿色储粮创新示范库之一,实现了绿色储粮技术全覆盖。魏国富说,去年6月份,涿州直属库开展氮气气调储粮技术和内环流控温技术结合试点试验。之前,主要采用电子测温和机械通风等技术,夏季隔热密闭,仓温最高能达到37℃,仓温影响粮温,容易滋生害虫。现在联合采用内环流控温技术和氮气气调储粮技术,夏季仓内温度一般控制在25℃以下,既杀虫又降温,粮食能够安然度夏,储存期限大大延长,实现了绿色储粮,确保了粮食储存品质。
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和氮气气调技术是中储粮在实践探索中自主研发的储粮新技术。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是一项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节能环保储粮技术,通过冬季降低粮温蓄冷,夏季用小功率风机将粮堆内部的冷空气从通风口抽出,再送到仓内,降低仓温和表层粮温,实现常年低温储粮。氮气气调技术是向仓中充入氮气,当仓内氮气浓度达到98%以上时就可以杀死害虫,减少仓内药物熏蒸次数。
先进储粮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中央储备粮更加优质、绿色、安全。截至目前,中央储备粮科技覆盖率达到95%以上。根据最新普查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宜存率达到100%,综合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确保了储粮数量与质量。
降低粮食综合损耗
通过科技手段改造的粮仓,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和储存成本,控制粮食损耗,从而创造粮食储存的经济效益
中储粮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为了确保中央储备粮常储常新,中储粮每年将对30%左右的中央储备粮进行轮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是中储粮大力投入提高储粮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内在动力。”中储粮有关负责人说,中储粮通过不断提高粮食科技管理水平,做到降本、降损、降风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粮食是有生命的,粮食储存周期一般为2年至3年或者3年至5年,储存周期损耗最大的是水分流失。通过科技手段改造的粮仓,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和储存成本,减缓水分流失速度,控制粮食损耗,从而创造粮食储存的经济效益。实际结果显示,通过科技储粮技术改造的仓房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30%,能耗降低40%左右。初步测算,中央储备粮综合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一个保管季节约的粮食相当于300万亩良田一个季节的产量,有效发挥了保管环节“无形良田”的作用。
通过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可以有效降低粮食收购、储存环节的风险。中储粮通过全面推广应用政策性粮食收购“一卡通”系统,对粮食收购从入门登记、扦样检验、毛重检斤、皮重检斤、收购结算、资金统一支付等环节实行全过程在线监控,从源头上杜绝了“人情粮”“打白条”等问题。通过智能化粮库在线监控系统,能够及时掌握全国任何一个粮库的粮食静态储存情况以及粮食动态出入库情况,防范丢粮、坏粮风险。
同时,中储粮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的这套智能化粮库系统,实现了人、财、物等信息汇聚,从而形成储粮大数据,可以掌握东北高寒地区和南方高湿地区等不同区域粮温、水分的变化数据,掌握成千上万农户交售粮食的数量、品种、品质、价格等数据。这些储粮大数据不仅为中储粮提高仓储管理水平提供重要支撑,也为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科学化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