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紫光阁地沟油”话题登上微博实时热搜榜。《紫光阁》是杂志不是饭店,怎么和地沟油扯上了关系?网友质疑,有人花钱“买热搜”,雇佣水军刷热了这个子虚乌有的话题,这一事件也将刷榜刷单等现象再次推到舆论风口。
刷,是互联网时代高频词。网页加载更新,叫刷新;帖子反复出现,叫刷屏。随着电商发展、自媒体兴起、手机应用爆发,出现了刷榜、刷单、刷量、刷信、刷客等新词。
热度、好评、销量怎么“刷”出来?背后是否有一条产业链?记者日前进行了调查。
刷榜
6元买1500个“初级粉”
新年伊始,《紫光阁》杂志官方微博批评某歌手教唆青少年吸毒与侮辱妇女,引发网友热议。几天后,“紫光阁地沟油”话题登上新浪微博实时热搜榜。随之曝光的截图显示,疑似该歌手粉丝的网友想报复抹黑,却误以为紫光阁是饭店,试图炒作食品安全问题,闹出了“紫光阁地沟油”的笑话。
互联网时代,动辄10万+阅读量、超千万粉丝数、上亿搜索量,数量级越来越大,水分到底有多少?
“刷榜、买榜现象,明显是商业化行为。炒作话题和热度,会使社会对信息产生误会和曲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说。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尝试了多个关键字,搜索到几家能够提供刷榜服务的店铺。其中一家店铺明码标价,初级粉6元1500个,特级粉9元1000个,精品粉3元100个,月销售额达1.4万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除了买粉丝手动刷评论,也有营销公司通过特殊软件遥控手机或自媒体账号,自动发布内容、转发、评论、点赞。去年8月,江苏邳州市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案,犯罪团伙通过木马程序操控全国各地94万部手机,给公众号增粉、点赞,刷阅读量,获利高达100余万元。
目前,各大互联网平台一般都设有相关部门,通过用户行为、发布内容及账号周边信息判断用户是否为“水军”,并进行发布频率限制、账号冻结等处理。2016年11月,新浪微博官方公布违规刷话题阅读数的账号名单,并对话题和主持人封号。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面对这类行为应该双管齐下。网站要承担主体责任,除了法律责任,还要根据影响范围、受众范围,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平台要落实审核义务,网民也要强化自身责任。如果一个网民总是发‘紫光阁地沟油’这种信息,网站可以将其列入黑名单。”
刷单
刷一单佣金5到10元
除了刷榜炒作热点话题以外,通过刷销量好评制造虚假信息则是另一个“刷”出来的产业链。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公务员胡女士是一名网购达人,小到衣服食品,大到家用电器,基本都选择在网上购买。在不能看到商品实物的情况下,商品销量、网店信誉以及买家评价就成了她购买的重要参考。
针对消费者的这种心态,有些卖家动起了歪脑筋,通过刷单炒信制造虚假交易和好评,提高自家商品的排名。
“再烂的商品,有销量也不愁卖”“刷单刷得好,强过运营和推广”,在一家名叫“第一刷单”的网站,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口号。商家在此发布需求,“刷客”则按流程接单,刷一单的佣金为5到10元。目前,该网站依然能正常打开,已有超过3.3万名会员,发布了50多万条帖子,可在淘宝、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平台刷单。
如果有假物流信息,卖家甚至不用发货也能完成交易。记者进入一家叫作“空包100”的网站,发现该网站能够提供多家公司的虚假物流信息,一条价格从1.5元至2.4元不等。由于平台监管升级,能够识别虚假和重复的快递单号,不少空包网站也随之“升级”,提供“一单一号”“底单备查”等服务。
“电子商务平台模式中信息流和物流的分离,以及虚拟的环境,都是刷单产生的原因之一。”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指出,“针对刷单、炒信这些不正当竞争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无论是从刑事、民事还是行政处罚的角度,我国的治理手段都亟待完善。”
1月1日,新《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施行,一方面明确对商品“销售状况、用户评价”作假属于虚假宣传,另一方面新增规定,明确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国家工商总局竞争执法局局长杨红灿介绍:“刷单炒信通过虚假交易生成不真实的销量数据、用户好评,对消费者的购物决策产生严重误导,属于虚假商业宣传,就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1月5日,安徽合肥市工商局网监局成功捣毁市区一处涉嫌从事“刷单炒信”窝点。这是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以来,安徽省查获的首例涉嫌刷单炒信案。随着新法实施,刷单炒信将会受到更严厉的查处制裁。
刷量
排行榜刷量明目张胆
随着网络技术升级换代、客户需求花样百出,APP排行榜逐渐成为“刷”榜新战场。
去年7月,北京海淀警方破获一起广告推广费诈骗案。在对涉案公司突击检查时,民警发现一间不大的房间里,竖着好几个两米多高的架子,每个架子上都整齐摆放着100部手机。“手机墙”上的手机一刻没闲着,不停重复进入手机应用市场、点击软件、下载、安装、运行等动作。类似的房间还有好几个,涉及上万部手机。
原来,此前一家网络科技公司新开发了一款手机应用,与某推广公司签下1000万元推广协议。推广公司通过这样的技术手段反复下载,以此骗取推广费。手机应用下载量倒是提高了,但真正的使用者寥寥无几。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移动应用多达391万款。手机应用在应用商店中的排名与评价已成为不少用户下载的重要参考。
有些企业明知数据虚假,也会主动寻求服务。一家名叫“快搜宝APP推广专家”的网站显示,该网站可以“超快速度提升各类榜单排名精准获得目标用户”,不仅能够帮助手机应用冲进苹果手机应用商店的下载排行榜,还能提高关键词搜索排名、刷下载评论等。
在苹果应用商店搜索“微信”,第一条搜索结果是微信,紧挨着的几条结果分别是输入法软件、彩票软件和拍照软件,和“微信”风马牛不相及。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手机应用购买了“提高关键词排名”服务,蹭热门软件的“热点”,提高自身曝光度和下载量。
有的手机应用选择冲击排行榜,尤其是免费下载榜,导致排行榜不能反映真实下载情况;有的软件则选择刷好评,评论区充斥着乱码文字,用户的真实评价淹没不见,让评价失去参考价值。
“手机应用软件刷量的行为比较普遍。这些刷出来的数据并不真实。归根结底,这是商业市场竞争失序的问题,甚至突破了合法诚信的底线。对这种行为,也适用新《反不正当竞争法》。”朱巍认为,现在不少公司还用“组合拳”扰乱市场秩序。一方面用黑稿打压对手,一方面刷量提升自己。我们国家目前针对此类行为的法律规定集中在民事领域,下一步也可考虑采用刑事手段处理,用以提高法治威慑力和打击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