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新春走基层]凌晨巡检胡麻岭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8-03-01 我要评论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陇南工务段工人在检查排水沟淤积情况。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摄 “真是没想到,10年后又回来了,而且还是为这条当年我们期盼的铁路服务。”凌晨3∶3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陇南工务段工人在检查排水沟淤积情况。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摄

  “真是没想到,10年后又回来了,而且还是为这条当年我们期盼的铁路服务。”凌晨3∶30,大山里一片寂静,坐在兰渝铁路杨家川站的临时宿舍里等候轨道车时,石小刚心生感慨。几分钟后,他裹紧衣服,收拾工具包,与7名工友一起走进了零下15摄氏度的寒夜。

  2008年9月份,兰渝铁路开工时,家在甘肃渭源县的石小刚还是个中学生,彼时的他跟父老乡亲们一样,对这条铁路充满了期待。21岁离家去吉林上学之前,别说是火车,他连大巴车都没有坐过。

  如今,石小刚已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陇南工务段渭源桥路工区的工长,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巡查维护兰渝铁路一段长约76公里线路内的11条隧道和19座桥梁。在这些桥隧中,13公里长的胡麻岭隧道是重中之重。近日,经济日报记者随石小刚和工友们一起前往这条曾被称为“世界难题”的隧道,探访他们如何精细呵护兰渝铁路的“咽喉”。

  173米隧道奋战6年,施工水平之高令德国人自愧不如

  胡麻岭隧道有什么特殊之处?凌晨4点,坐在轨道车上,陇南工务段桥路科科长罗虎给记者讲起了这条隧道的故事。

  在兰渝铁路长达9年的建设过程中,有“钢铁不敌‘胡桃木’”的说法,指的便是胡麻岭、桃树坪、木寨岭3条施工难度极大的隧道。其中,胡麻岭则是千里兰渝线上最后一座贯通的隧道,这条全长13.6公里的隧道是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层隧道群的典型代表。这种地层围岩软弱、富水、成岩性差,常伴有集中涌水涌砂现象。

  “相当于在豆腐上打洞,特别是最后的173米,用了6年时间才打通。”罗虎告诉记者,2015年在世界隧道施工中享有盛誉的德国施工团队,自带设备到胡麻岭“应战”,干了一段时间后,无功而返,最后还是靠中国建设者攻克难关。正是因为地质条件复杂、建设难度极大,为保障线路安全运行,中国铁路总公司要求兰州局集团每周至少两次巡检胡麻岭隧道。

  兰渝铁路是我国西部地区首条纵贯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也是一条西北到西南出海口距离最短、最便捷的铁路运输通道,更是连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和渝新欧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小刚告诉记者,他们每周至少要进胡麻岭隧道5次至6次,最多的时候9次。“我们每次都要详细记录巡检数据,形成问题库,并上报段里联系施工单位来处理。”

  记者了解到,在兰渝铁路甘肃段隧道建设中,国内外有关院士、专家先后38批次到现场会诊把脉,参建各方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集中发表论文专集4册共计121篇,已取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70余项,形成各类工法总结31项。

  凌晨3个小时的“天窗点”,争分夺秒保障50多对列车安全通过

  4∶40,这是渭源桥路工区“天窗点”开始的时间。轨道车缓缓开出车库,向胡麻岭隧道方向驶去。

  石小刚告诉记者,所谓“天窗点”,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固定路段的铁路线上减少或者不运行列车,为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时间,“胡麻岭隧道的天窗点是4∶40到7∶40,除去路上来回的两小时,真正作业时间只有一小时,所以得争分夺秒”。

  与石小刚一起上车的还有胡麻岭隧道施工方中铁十九局工程师刘君堂带领的7名工人。

  “我们负责发现问题,十九局的人解决问题。”5∶30,轨道车到达胡麻岭隧道,石小刚和工友们迅速跳下车,兵分两路:4名工人去巡检隧道,石小刚和另外几人带着刘君堂他们去之前巡检时发现的漏水点作疏通处理。

  到达漏水位置,十九局的工人按照石小刚的指引,拿出设备,在漏水位置下方钻洞疏通。“这里的水含碱量比较高,容易形成结晶体堵塞水管,每次来都要清理结晶,检查侧沟排水渠。”刘君堂将一些从管道中清理出来的白色晶体小心翼翼地装入一个塑料袋,“还要化验结晶体的成分,为以后彻底治理渗水问题提供依据”。

  记者注意到,工人们疏通管道时,石小刚掏出手机,打开视频录制功能,对着隧道墙壁一边拍,一边念着隧道位置、处理时间。拍完后,他掏出一支笔在墙壁上写下处理时间,并签了名。

  “要详细记录每一处的渗水、漏水、滴水,还要精确到几秒一滴,这些都是基础数据,为彻底治水提供研究参考。”石小刚说,现在每天穿过胡麻岭隧道的客车有16对,货车有40多对,维修养护就是为了保障每一趟列车安全运行。

  一周巡检5次到6次,10公里外的家门匆匆一瞥

  一个小时很快就到了,紧张忙碌的作业后,石小刚和刘君堂带领各自的团队迅速整理工具,爬上轨道车,这时才有空喘口气。从前一天中午到现在,石小刚他们只休息了4个至5个小时。

  渭源桥路工区有12名职工,28岁的工长石小刚是年龄最大的。离家最远的有4名黑龙江人,石小刚和苏文忠都是渭源本地人。

  “工区‘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家只能轮流休假,平时至少要有10个人才能保证正常工作。”25岁的黑龙江小伙子李世阁说,“我们家在外省的,每年还有一个月的探亲假,工长和老苏他们家在当地的,平时反而连周末都没时间回家。”

  沉默寡言的苏文忠虽然只有27岁,但在这个团队里算是老职工,平时被大家叫“老苏”。他家在渭源县路园镇,离工区只有10公里。平时出去巡检,经常路过家门口,但工作在身,他也不能抽空回家,匆匆一瞥继续干活。

  天蒙蒙亮的时候,轨道车回到了杨家川车站,已经在车上昏昏睡去的工人们被轨道车司机叫醒。这时,一辆列车从轨道车旁疾驰而过,兰渝铁路迎来了新的一天。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宁夏天元锰业集团:新春年会鼓干劲

    宁夏天元锰业集团:新春年会鼓干劲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张爱茹: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张爱茹: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张爱茹: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张爱茹: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 企业“走出去”税负降低 环保税将迎首个征期

    企业“走出去”税负降低 环保税将迎首个征期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