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博物馆“上课”讲什么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8-03-25 我要评论

▼国家博物馆定期开展国博讲堂。 (资料图片) ▲近日,陕西第一家设立在小学中的儿童博物馆在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正式开馆。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 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只重收藏和

  ▼国家博物馆定期开展国博讲堂。 (资料图片)

  ▲近日,陕西第一家设立在小学中的儿童博物馆在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正式开馆。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 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只重收藏和研究的机构,而是转向了与社会共享教育资源

  ? 博物馆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青少年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建立上有所作为

  当前,博物馆领域出现了很多围绕展览内容开展的拓展式教育活动,比较有名的是国家博物馆的“社会大课堂”、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文化遗产公开课”等。这些新模式大大丰富了博物馆教育实践,也推动了博物馆理论的革新。让博物馆变成公众大课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以什么样的形式授课?怎样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这些都是博物馆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独具魅力的第二课堂

  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关于博物馆的最新定义中,“教育”被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最重大的一个改变是,公共教育成了中国博物馆评级的核心指标。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只重收藏和研究的机构,而转向了与社会共享教育资源。

  毕竟,一次展览提供给观众的信息量有限。有学生家长告诉记者:“我和孩子在观看展览的时候,想更多了解这件藏品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譬如一件瓷器,它们或许曾被横冲直撞的军阀窃走,又或许曾用作战争各派之间重缔和平的物件。这些信息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发现”博物馆,博物馆的公开课就得不断贴近观众需求。“博物馆的职能之一就是教育,青少年教育又是特别重要的一环。”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过去,文物考古工作是一个小圈子,比较封闭,我们感到现在应该更多地把相关知识和文物资源拿出来服务社会。特别是面对学生,还需要转化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孩子们能听得懂、记得住。”

  文化遗产公开课是国家文物局连续三年面向社会公众开办的公益课堂。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孩子们通过公开课了解长城有多长、嘉峪关为什么选址在这里、瓮城的用处等;在首都博物馆,孩子们可以了解许多“重量级”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他们对在书本上看到的国宝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

  国家博物馆社教部与学校密切合作,不仅开发出适合班级集体参与的系列课程,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这里不仅有面向儿童群体的“阳光少年”系列课程,也有面向学校群体的“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还有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成人观众的“文化博览”系列课程。这些精心设计的课程旨在培养观众的艺术情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5000年华夏文明的深邃与博大。

  近年来,有关部门相继推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博物馆在国家教育改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国家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黄琛介绍,从国家层面看,作为顶层设计的法律法规已经开始推动和促成教育与文博领域的融合发展;从实操层面看,国家博物馆等一些对政策敏感度较高的文博机构已经把握住了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更具体、更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保障,并联动中小学朝着长效、融合、供应的馆校合作模式稳步发展。“让人们不只是走进博物馆,还能去发现和读懂博物馆,这才是博物馆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黄琛说。

  馆校合作打造精品课

  “现在的学生是博物馆的下一代观众,他们基本都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因此,博物馆要吸引学生,必须用他们熟悉的信息时代的方式。”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杨丹丹认为,教育界和文博界可以更多地开展对话,博物馆教育的设计可以更多让教育研究者们和一线教师甚至家长参与进来。这样一方面可以省去自己探索教育规律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中国当下的教育现实来给孩子匹配恰当的博物馆探索体验。

  教育学里有一个词叫分众教育。博物馆教育也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认知能力、不同职业人群开发与之适应的教育课程。湖北省博物馆“礼乐课堂”拥有众多粉丝,它的魅力就在于课程不仅抓住了本馆所在区域的文化魅力,还结合了社会热点。2015年末,大型古装历史剧《芈月传》热播后,“礼乐课堂”适时推出《追随芈月看秦楚》系列社交活动,结合“微课堂”,引导受众关注了解楚国文化,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要不断提高其教育水平,特别是对青少年观众的教育水平,除了开发利用自身资源外,还应以开放的姿态,与其他教育资源,特别是学校教育资源进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基于各自特长之上的优势互补。”黄琛说。

  目前,国内一些博物馆已开始尝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史家胡同小学的合作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就是一个精彩案例。国博和史家胡同小学历时三年,组织40余名业务骨干,精心设计开发出这门《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课程内容以国博馆藏精品为依托,以史家胡同小学多年来的实践为基础,涵盖“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音乐辞戏”四大主题,引领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结合博物馆资源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孩子们印象最深的一课是《汉字的起源与统一》,博物馆老师带领学生在展厅中观察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西周的虢季子白青铜盘、秦代的琅琊刻石等6件珍贵文物,引导学生去发现汉字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形态,在实物基础上探究汉字从起源到统一的漫长历程。

  “可以说,在博物馆里完成一节综合实践课程,是在增长多种学科的知识积累乃至培养生活中需要的其他经验和见识,对学生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技能,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黄琛说。

  有人喜欢把博物馆比作老师。国家博物馆社教部公共教育室主任陈慰认为,博物馆最应该进行青少年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当前,整个中国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在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上均领先世界水平。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在青少年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层面的培养却远远不够。这样的教育格局使得中国青少年普遍缺乏批判和创新精神,缺乏独立精神,不会用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去判断新鲜事物,缺失正确价值观。面对这样的教育缺失,博物馆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青少年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建立上有所作为。

  “目前中国博物馆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自己的理论体系。”陈慰认为,社教人员身处一线,做了大量工作,采集了大量数据,但是缺乏梳理和挖掘,更需要专业的分析和研究,这一点上应该寻求和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好的消息是,国博目前正在建设“公共教育服务”数据库,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础,努力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校园足球“价值观”

    校园足球“价值观”

  • “贸易战”第二天 欧美多位“重量级人物”在中国这样表态

    “贸易战”第二天 欧美多位“重量级人物”在中国

  • “报废潮”来袭,产业风口来临

    “报废潮”来袭,产业风口来临

  • 马德里动物园的“熊猫姐妹”

    马德里动物园的“熊猫姐妹”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