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跃辉在指导焊工进行电焊操作
“下功夫”练就绝技实现“鲁班梦”
梁跃辉19岁时,通过招工进入中建五局安装公司做了一名铆工学徒。铆工素有“铁裁缝”之称,是建筑行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不仅要懂几何、物理、热处理知识,还要会使用维护剪床、气割、电焊机等设备。面对复杂的工艺和高精度要求,梁跃辉下苦功勤学勤练,两年时间,练手的废旧钢材有10余吨,手绘图纸垒了半人高。
一次,在珠海洪山发电厂项目上,需要焊接一段厚度仅为1.2毫米的通风管。当时项目上主要以人工焊接为主,若想完成这项任务难如登天。但梁跃辉主动接下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薄如纸片的钢板,他练习了一个月时间,焊穿了五六百斤铁皮,终于炼成超薄型风管电焊零缝焊接的“绝技”,这个小学徒,让工地老师傅们直呼“创造了奇迹”!
2008年,梁跃辉在福州海峡会展中心项目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转型,作为力争“鲁班奖”的项目暖通标段负责人,责任与使命之下,爱较真的他对细节的追求愈发“偏执”。
怀着“永远高于预期”的品质目标,梁跃辉在他所负责的区域,对每一个空调通风管螺丝螺帽的位置都严格把控,只要有一个支吊架的朝向没有统一,他就要求重来。正是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使得该项目顺利获评“鲁班奖”,梁跃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鲁班梦。
而在惠阳丹堤项目,首次负责项目的梁跃辉将自己的品质追求展现到了极致。在这里,各项设备、各类管线的安装工艺精湛、排布美观,就连管道刷漆的均匀度、机房设备防潮的垫脚石,甚至支吊架垫片的固定角度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非常考究的。
“他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住宅项目做到了“鲁班奖”级别的品质水平,堪称中建的质量典范!”最终,这个普通的住宅项目因其极致的履约和品质水准,拿到了十倍于初的后续合同,并获得了广东省优质工程“金匠奖”。
梁跃辉向工友讲解水表安装规范标准
“爱钻研”攻克行业通病“大难题”
在梁跃辉的身上,闪耀着两种看似矛盾的品质:极致的认真态度和极致的创新精神。2010年起的7年内,他共完成19项国家级专利、1项省部级工法和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专心到极致的持续学习、钻研和思考。
在惠阳丹堤的建设过程中,梁跃辉发现,按照传统的套管预留预埋方式,不仅需要反复修补,而且由于混凝土的伸缩度不同,还容易发生漏水,这也是全国建筑安装行业的一个质量通病,他决心攻克这个难题。
经过一年摸索,他不断改良,前后做出了三代产品,通过“三点式”固定法将一截相应规格的套管固定在预留的孔洞中,并用可重复利用的金属盖规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堵塞风险,这样既避免了楼板浇筑后的返工,也将漏水的问题彻底解决。这项工法的应用,为项目带来了近200万元的直接效益,并在公司范围内推广,获评省部级工法。
无论是保护电焊工人的“防烫焊钳”,还是用工地常见工具制作的“套管定位仪”,梁跃辉的所有发明,看上去都不“高大上”,但恰恰是这些工地上最常见工具的简单改造,却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创新价值。仅2016年,梁跃辉的创新成果在全公司范围内的推广便为公司带来了近18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孵化器”推动匠心传承“新作为”
2012年起,担任项目党支部书记的梁跃辉成立“三创工作室”,近年来吸引了近千名工人和项目管理人员参与学习提能与科技创新。
目前,“梁跃辉创新工作室”已获得了20余项国家级专利,2项省部级工法,发表省部级以上论文7篇,2016年还被授予“广东省职工创新示范基地”称号,2018年被评为惠州市创新工作室一等奖。从一线工人到青年项目管理人员,梁跃辉的创新团队正在不断壮大,为公司输送了3名项目经理,10名项目班子,成了名副其实的“高端人才孵化器”。
作为农民工出身的党支部书记,他还协助组建了农民工党小组,实现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为农民工党员打造“红色之家”,设立的“农民工党员示范岗”、“农民工党员责任区”、“农民工党员突击队”旨在鼓励农民工党员在重点部位、困难区段、关键工序发挥模范作用,让农民工党员带领全体工友提高技能水平。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身边的工友们,只要奋斗,人生就有无限可能。
“机器人预制化加工方案”“大空间移动操作平台”……许多由工作室成员共同琢磨出来的创新思路在这忙碌的建设一线逐渐成型,而梁跃辉,这位扎根项目一线近30年的工匠劳模,却有着更大的目标。他坚信,随着新时代吹来的“工匠之春”,将会有越来越多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价值,绘出更壮阔的人生!(素材来源:中国建筑集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