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构建大交通格局,融入一体化发展——赣州成江西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支撑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8-05-25 我要评论

繁忙的赣州港。邹忠辉 摄 江西赣州作出“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的战略部署,明晰了在更高起点上继续扩大开放的路径选择。同时,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

繁忙的赣州港。邹忠辉 摄

  江西赣州作出“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的战略部署,明晰了在更高起点上继续扩大开放的路径选择。同时,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加快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互联互通

  GDP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8%、工业固投增长2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2017年,有江西“南大门”之称的赣州发展成绩亮眼,4项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

  赣州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核心区。国务院、江西省政府先后出台意见,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应时而动,朝着“江西南部重要增长板块”的坐标加速前行。

  构筑发展跑道

  前不久,一场聚焦高铁经济的高峰论坛在赣州举办,吸引30多万名网友在线观看。赣州高铁建设及着力打造的高铁新区,让社会各界感受到了“奔跑吧赣州”的强大活力。

  “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2017年赣州被国务院明确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城市,有7条铁路进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家战略的推进、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全面落实、赣州列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等政策叠加,曾因交通不便而偏居一隅的赣州,基础设施建设蹄疾步稳。

  兴泉铁路、广吉高速宁都段、兴赣高速北延、黄金机场改扩建……一大批重大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赣州“三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全面形成,构建了通往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4小时高速经济圈;“米”字形航空网络让赣州黄金机场成为江西省内通航城市最多、通达性最强的支线机场。

  高铁建设更是从无到有:昌赣客专赣州段隧道群全部贯通,将形成覆盖全省主要市县区的“2小时交通圈”;赣深客专全线开工,建成后从珠三角到江西的高铁无须绕道湖南,赣州至深圳仅需2小时。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2019年赣州高铁通车,赣州将迎来飞速发展,与周边200公里范围经济圈内的郴州、韶关、龙岩,以及周边400公里经济圈内的广州、深圳、厦门、福州、长沙等城市之间的经贸往来将更加频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将更加顺畅。”赣州市铁路建设办公室主任邱世禄说。

  以高铁为依托,赣州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高铁新区,打造城市新门户和商务、物流中心,绿地集团等知名企业纷纷在此布局。

  在积极融入全国交通大循环的同时,赣州加快建设市域立体交通体系。总长约254公里的中心城区快速路可服务300万城市人口,实现中心城区各组团快速无缝衔接,目前有9条已开工建设。

  四通八达、内联外通,一个开放包容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赣州作为四省通衢的节点城市地位凸显。

  积蓄发展势能

  区域经济的活力在于开放。赣州被称为江西“南大门”,开放风潮由来已久,历经多年实践,已逐步从“内地”变“前沿”,是中部地区开放平台最多、最全的设区市。

  立足市情,把握新一轮战略机遇,赣州对“十三五”发展作出“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的战略部署,明晰了在更高起点上继续扩大开放的路径选择。今天的赣州,正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拥抱世界,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

  4月11日,载有45个集装箱木材的列车,搭乘深圳盐田港至赣州港首列“五定”班列顺利到港。作为全国第八个永久对外开放的内陆临时铁路口岸和中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赣州港以进口全直通、出口全直放的通关优势,高效对接盐田港等沿海港口,开通18条中欧(亚)班列线路,成为赣州乃至江西融入“一带一路”的前沿窗口。 依托赣州港,赣州开启了口岸经济的新时代,家具、服装、蔬菜、机械设备等赣南制造产品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赣州港相配套的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按照“一核两翼”空间布局,赣州下大力气打造内陆口岸,加快建设以赣州铁路口岸、航空口岸、国检监管试验区和赣州综合保税区为主体的口岸核心功能区,以龙南保税物流中心为主体的南翼口岸功能扩展区和以瑞金陆路口岸作业区为主体的东翼口岸功能扩展区,着力打造临港经济区,增强对省际周边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

  扩大对外开放,离不开产业平台的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现代家居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以及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等“两城两谷一带”建设快马加鞭,形成吸纳大企业、承载大项目、集聚大产业的强大气场。总投资100亿元的信丰县合力泰科技园,是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的标杆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5个月。落地不到半年,磁吸效应明显,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

  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赣州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赣州还争取和建设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国字号”平台,积蓄发展新势能。

  谋划发展棋局

  作为中西部地区连接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赣州要素完备、资源富集、环境优越。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既具有现实基础,也是加快发展的题中之意。为了发展的共同理想,赣州拿出最大的诚意、最好的政策,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加快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互联互通;发挥长三角赣商联盟、“红三角”经济发展促进会等区域性协会组织的纽带作用,利用赣港会、深圳文博会、赣台会等展会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推介、考察洽谈,取得了一批合作成果。

  “深赣两地地缘相近、资源互补,完全可以进一步加强交流、实现共赢。”深圳市龙华区区长助理张周兴说。看中赣州经开区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有利条件,龙华区和赣州经开区展开新兴产业合作,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共建创新研发平台、产品购销合作等方式分享新商机。

  “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路程不远。”在大余县国家4A级丫山景区的单车酒吧里,20多名厦门游客正兴致勃勃地欣赏客家山歌。赣州深化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共同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实现景点连通、营销联手、客源互送,已成为赣粤闽湘四省游客短途出行最理想的目的地之一。

  金融合作日益活跃。今年初,赣州与广州签订金融对口合作框架协议,将借助广州市金融机构多、资金实力雄厚、人才汇聚等优势,实现金融发展再上新台阶。

  生态环保合作密切。依托东江一衣带水的亲缘关系,赣州与河源建立了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开展了系列跨界水质检测和执法联动,以保护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

  随着“走出去”步伐加快,赣州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与义乌、龙岩、满洲里等地签下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上海、宁波、昆山等地开展了国家级经开区结对共建。

  更上层楼,海阔天空。高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带来了大量的资本、灵活的机制、先进的理念、广阔的市场,赣州的崛起之路将变得更加顺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刘兴 通讯员 张惠婷)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从“去杠杆”到“调结构” 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或有深意

    从“去杠杆”到“调结构” 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或有

  • 人民日报:优化地方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确保全国政令统一

    人民日报:优化地方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确保全国政

  •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东东莞启动“倍增计划”升级版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东东莞启动“倍增计划

  • 期待畅游中国金融开放之海——海外人士谈近期中国放宽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期待畅游中国金融开放之海——海外人士谈近期中国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