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就进入“一带一路”建设宏观视野的青岛,既是新亚欧大陆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又是海上合作的支点城市,是国际贸易地图中的重要海陆枢纽。青岛正以其开放的胸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上合组织的国际朋友圈。
中央广电总台-央广记者 侯艳:海洋,自古以来就是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现在,依海而建的港口依然是各国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我现在正在青岛港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里一片繁忙,大型桥吊有条不紊地装卸货物,运输车辆穿梭往来。行走其间,好像与传统码头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仔细看看,您会发现,这里所有的机器设备都是无人操作的。刚刚投产运行一年,这个全自动化码头的作业效率已经全面超越了传统集装箱码头。这一切的秘诀,就在于它们拥有一个超级聪明的“大脑”。
这个聪明的“大脑”就是青岛港完全自主设计研发的智能生产控制系统,这个系统高度融合了物联网、智能控制、信息管理、通信导航、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自动生成作业指令,现场机器人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相关作业任务,实现码头业务流程全自动化。这比传统码头节省工作人员70%,但是提升作业效率30%。
青岛港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杨杰敏:从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运行以来,我们可以说是打破了世界纪录,一年以来,我们的作业量不断攀升,航线不断增加,对促进我们”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加快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世界第七大港口的青岛港,是我国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煤炭的主要港口。每年有1800多万标准集装箱,以此为枢纽,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之间贸易往来。
中央广电总台-央广记者 侯艳:繁忙的港口,世界在这里交汇,也成为海陆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就在青岛港码头,一条港口与内陆联通的物流通道,把货物从我所站立的这片土地运往远方。这里是位于胶州的中铁集装箱青岛中心站。每天,从青岛港驶来的班列运来大批货物,在这里存储、集散,发往世界各国。您看,这一列“青岛号”中亚班列满载货物,已经启程。
“青岛号”中亚班列于2015年7月1日正式开行,是山东半岛地区首条跨境货物班列线。该班列由胶州站始发,发往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班列货物中不仅有中国各地出口的商品,而且搭载了不少来自日本、韩国的转口货物,成为密切维系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载体。
陆桥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报关中心经理 王欣:我们的货物从青岛港出发,经过4500公里,15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中亚五国的收货人手里,比传统的海运节省了30天的时间,客户非常满意。
除了中亚班列,青岛还开通了中欧班列、中韩快线、中蒙班列、东盟专线一共5条国际班列,并开通胶州至乌鲁木齐、西安、郑州、洛阳等地的省际固定班列和海铁联运班列,构建起“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西拓欧洲”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
中央广电总台-央广记者 侯艳:与世界联通的青岛,充满着“有来有往”的故事。商品从这里输送给全球的朋友,也有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来到青岛,成为这座城市与世界经贸往来的关键纽带。他们在这里工作与生活,时间长了、日子久了,异国的他乡,变成了他们的又一个故乡。国际经贸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这位女孩来自俄罗斯,叫妮卡,如今在青岛从事跨境电商工作,负责帮助中国工厂开辟海外渠道。青岛也因为有这些国际人才的涌入,得以和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青岛人力资源从业者 岳秀哲: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人才的这种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集中在像新能源、法律、语言类人才,跨境电商、交通运输、还有物流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以及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这个需求尤为突出。
中央广电总台-央广记者 侯艳:沿着经贸往来之路,还有更多的“青岛制造”走向全球,这其中,最亮眼的明星产品就在我的身旁。您看,这些高铁动车在中车青岛四方组装下线,正在进行检测。去年4月,中车青岛四方签下了中国高铁列车“出海”第一单,将向印尼提供11列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它们将成为一张张加速奔跑的“中国名片”。中国技术,成为与世界经贸往来的重要一环。而且中国高铁出口已经实现技术装备和标准的全方位“走出去”。
近年来,中车四方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从地铁到城际动车组再到高铁,从车厢到技术再到运营维护,公司产品服务于新加坡、阿根廷、斯里兰卡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将陆续登陆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 张晓明:作为一个纽带,把全世界各地的人,通过这个装备联系到一起。当你看着当地百姓坐着你的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时,我们也很兴奋。
截至2017年底,在青岛的1.4万家外贸企业里,外商投资企业超过了三分之一。同时,全市累计对外投资项目超过了1500个,分布在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共有1.5万人次外国专家到青岛学习、工作、生活。青岛国际合作的“朋友圈”正越来越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