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统计局发布《陕西省2017年人口发展报告》,针对“未来出生人口增长后劲乏力”的挑战,报告建议,适时全面放开计划生育,出台鼓励生育措施,通过对生育进行补贴奖励等方式提高生育意愿,增加出生人口数量,优化人口年龄结构。这引发广泛关注。
尽管“适时全面放开计划生育”只是一个建议,但在省级部门正式文件中能触及该话题,表明全面放开生育已经“脱敏”,成了被摆上台面的政策议题。
与该议题对应的,则是很多地方出生人口减少的现实。报告就指出,近年来,陕西省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不断推迟,生育意愿也有所下降,有近六成的家庭不愿生育二孩。据《2017年陕西蓝皮书》披露,陕西省人口出生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10‰,妇女总和生育率由5.1下降到1.6。
陕西省面临的人口失衡压力,在多地都存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2.43‰,2016年该数据为12.95‰;2017年新生婴儿数比2016年少了63万,相当于新生婴儿少了4%。
生育率不如预期,可以归因于很多方面,如现代生活方式变迁对传统生育观念产生的冲击,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普遍提高导致生养孩子精力的减少,还有教育、房价、医疗等生活成本的压力传导等。
还不容小觑的是,人口生育方面的政策常存在滞后效应,不会“立竿见影”“一放就灵”。从其他国家的情形看,引导和激励政策的生效,往往也有延时性。这点从“全面二孩”政策即可看出端倪:“全面二孩”政策出来后,成效很明显,但跟得到育龄人群的普遍响应仍有距离。
2017年以来,在各地普遍延长产假的配套政策基础上,全国多地相继出台“催生”二孩的奖励政策。前不久,辽宁印发该省的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目标是到2030年,总和生育率达到1.8(辽宁省目前的生育率为0.9)。
这些举措都广受认可,但人口态势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也正因如此,跟不少地方既有的前瞻性人口政策那样,各地人口政策宜未雨绸缪、早做规划,而不能等到没有充足劳动力了才想起鼓励生育。
前瞻性也意味着,要将人口政策的持续优化置于未来维度去打量。这就需要,相关政策针对“低生育水平”的病灶辨症施治。比如,如何落实儿童优先权利?优化幼儿养育环境,减轻幼儿养育负担,自然不能口号化。又如,妇女生育权跟就业、休假等权益如何兼得?也要缜密的制度保障。
所以当下之计,一方面,在充分讨论“全面放开生育”议题时,既要注意到老龄化加剧、经济主力人口收缩等宏观形势,也要从家庭负担、妇女权益、儿童福利等层面加以辨析;另一方面,即便“全面放开生育”难以骤然落地,也要加紧研究制定促进人口发展的政策设计,完善提高生育意愿的配套政策措施。
“全面放开生育”建议,切中的是真问题。虽然到底应该“全面放开”还是稳妥渐进,仍有商榷空间,但它指向的命题发人深省——人口政策持续优化,等不得也拖不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