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 韩舒淋 俞琴 | 文 马克 | 编辑
在福建泉州泉港区发生碳九泄漏将近一周后,空气中的异味已逐渐消散,但海水的污染风险仍待排查,由于当地海产品已无人购买,肖厝村上万人的生计成为严峻问题。
11月4日凌晨1时左右,福建泉州泉港区东港石化公司码头进行裂解碳九装船作业过程中,输油管发生跳管现象,官方发布的消息称,造成6.97吨碳九泄漏。
如今,短期环境影响正在消除,但长期影响尚待评估。
清污在持续
11月9日下午,《财经》(博客,微博)记者乘船在事故发生地附近海域看到,海面已经看不到明显油污,事发时接收碳九装船的“天桐1号”目前仍停泊在东港石化的2000吨级港口处。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11月10日中午发布的解读通报信息显示,此次泄漏的物质为工业裂解碳九,是一种组分较为复杂的混合物,急性毒性与汽油相当,对人体皮肤、眼睛和呼吸道具有刺激性,如果长期或反复的皮肤接触,接触部位会发红、肿胀。吸入蒸气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不适,可伴有程度不同的咳嗽、头疼、恶心等反应,但短时间接触对人体一般伤害不大。
事故发生后,部分泄漏的碳九弥漫至码头以北的肖厝村海域,该海域有鱼类养殖区,多位肖厝村村民告诉《财经》记者,4日凌晨三点左右闻到空气中的异味,发现了海面异常,但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至4日早晨8时许,有镇政府官员告知发生了泄漏事故,但没有毒性。
由于碳九腐蚀了支撑渔排的泡沫浮球,导致部分渔排失去浮力下沉,并有少量海产品死亡,许多渔民因此受到财产损失。
9日下午,《财经》记者在肖厝村码头海面已看不到明显油污,清理施工的船只在养殖区海域往返作业,部分腐蚀发黑的泡沫浮球被收集起来堆在渔排上,所有的渔排外围都有漂浮的围油栏,防止残留污染物继续扩散。一些新的塑料泡沫已经运至渔排上,有渔民在渔排上更换受损泡沫浮球并进行加固。
泉港区政府9日发布消息,政府雇请专业起吊船,组织40名专业人员加固受损渔排,组织受损群众互助自救,累计投入浮球3266个, 2个下沉渔排(共20单元)已完成加固。
对于清污工作,泉港区政府表示,累计出动人员2900余人次,出动船只460多艘次,调集投入吸油毡732袋、消油剂70桶,布设围油栏302条。目前,受影响海域漂浮的油污已基本完成清理,正继续清理岸边、渔排等区域的残留油污清理。
不过,中国环境科学院一位要求匿名的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高效处理碳九污染的技术方法较少,肯定不能百分百做到无残留。
9日下午海面风力较大,空气中异味并不明显,多位《财经》接触到的村民都表示,相比前一日,空气中的气味已经淡了许多,8日之前,仍能明显闻出异味。
泉港区政府10日晚发布的最新环境监测数据显示,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最新监测结果为:肖厝村(11时)0.1356mg/m3, 峰前村(12时)0.1363 mg/m3, 上西村(11时)0.1755 mg/m3, 厝后四(12时)0.1447 mg/m3。
这一数据中,企业厂界限制标准为不超过4mg/m3,前述监测数据均低于这一限制,然而事故发生后现场多日来依然能闻到明显异味。对此,福建省生态环境厅10日中午发布的通报解释称,裂解碳九中的部分组分嗅阈值(能够被闻到的最低浓度)较低,所以尽管环境空气中监测的污染物含量在正常指标内,但是有些敏感人群仍然会觉得有异味。
通报还表示,专家组11月9日下午到南埔镇肖厝村肖厝渡口码头实地考察,海面油污已基本清理完毕,但由于还有少量油污粘附在网箱泡沫上或残留在礁石、岸滩上,在太阳照射温度上升后挥发,产生间歇性轻微异味。群众此前反映的异味问题,也与前期应急处置用过的吸油毡从水上吊起、装车过程中无法封闭,臭气挥发有关。
9日晚,有刚从渔排上岸的村民告诉《财经》记者,在渔排上久待之后觉得胸闷、头晕,不得不提前离开。村民对空气质量的的担心也并未因这些监测数据而散去,多位肖厝村村民告诉《财经》记者,已将家中儿童送至外地。但村里小学并未停课,9日当天仍有学生带着口罩继续上课。
此外,泉港区政府9日晚的通报表示,9日下午新增住院病人1例,病情较轻。此前有10名病人住院,其中一人已出院。10名住院病人中,有一名事发时因受吸入刺激性气体而坠入海中的渔民曾入住ICU(重症监护室),后已转入普通病房。9日晚,《财经》记者在泉港医院见到了该渔民,他还无法顺利进食,时有呕吐感。
海水污染风险待评估
空气中的异味逐渐消散之时,海水中残留的碳九影响逐渐受到重视。
根据泉港区人民政府11月9日首次公布的《泉港区近岸海域水质监测通报》,11月8日,泉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对相关海域开展了水质监视监测。
上述通报共涉及11个监测点,其中4个位于肖厝网箱养殖区海域,7个位于界山镇、后龙镇、峰尾镇附近海域,监测内容为石油类含量、化学需氧量含量。其中10个监测点的结果显示,石油类处于第一(二)类海水水质范围,化学需氧量处于第一类海水水质范围。一个位于肖厝网箱养殖区海域的监测点,其石油类含量52.4ug/L,化学需氧量含量0.46mg/L,石油类处于第三类海水水质范围,化学需氧量处于第一类海水水质范围。
根据《海水水质标准》,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其中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和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旅游风景区;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用区。
生态环境部一名要求匿名的专家指出,从监测结果来看,海水水质基本达标,仅一处位于肖厝网箱养殖区海域的监测点附近暂时不适合作为养殖区。但水质达标不等于没有危害,现行的《海水水质标准》发布于1997年,包含的有机物指标较少,除化学需氧量含量和石油类外没有其它与碳九相关的指标。因此,需要委托专业机构,对海水和水产品中与碳九相关的特征污染物进行分析,然后评估其造成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从而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
有环保志愿者自发在当地开展空气、水质、水产品检测,他们监测的地点除上述政府公布的11个监测点外,将涵盖更大范围。
一位环保志愿者者告诉《财经》记者,水质状况已经比之前好多了,他们聘请了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目前仍在采样中,“独立检测,拿到自己的化验报告,确定官方的数据是否真实。”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10日发布的通报表示,鉴于湄洲湾海域潮差大且退潮流速比涨潮流速大,海水交换能力较强,有利于水体自净,海洋生态环境会得到自然恢复。
渔民担心未来生计
肖厝村位于泉港区东北角,整个村子依海岸山势而建,建筑密集,村内几无耕地。全村约有一万余村民,几乎全部靠海吃海,有的在养殖区设渔排养殖鲍鱼、龙虾等海产品,有的出海捕鱼为生。其中,养殖区就在海岸与隔海约一公里的一处岛礁之间,其间水深浪静,适合养殖。
《财经》记者现场走访后发现,事故后村民最担心的问题是未来的生计。
事故发生后,部分渔排浮球受损而下沉。对此,泉州市有关负责人回应泉州晚报时表示,已经启动养殖户受损情况调查评估,11月5日开始组织人员深入渔排进行水产养殖损失调查统计。
有肖厝村渔民对《财经》记者表示,7日有政府人员来统计了渔排受损情况,但只统计了养殖的种类、数量,未统计具体的财产损失金额。
泉州市政府在9日晚的通报中表示,截至9日下午,涉及的152户99单元渔排已全部清点登记,具体养殖品种、规格、数量正在统计汇总。现已协调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尽快对事件造成渔业损失开展调查评估。市、区两级政府将督促涉事企业承担应有的损失赔偿。
目前,泉州市、泉港区已经严格对肖厝村海域海产品进行管控,目前采取的措施包括:市、区两级海洋与渔业执法人员对肖厝村海域和码头实施24小时巡查值守,禁止肖厝村海域水产品采捕上岸;继续开展肖厝村水产品质量抽样检测;执行最严格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尽快组织国内专家对肖厝村水产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对肖厝村海域少量死亡的水产品集中卫生填埋处理。
这样的严格管控将持续多久还未有定论,除了渔排受损的直接经济损失之外,未来生计更让肖厝村村民担忧。
一位村民对《财经》记者表示,估计现在起至少到今年年底,都不可能卖出去鱼,全村一万多人,没有一片土地,不知道将来靠什么生活?这里的鲍鱼,谁都不敢要,自己也不敢吃。
此外,肖厝村的村民除了以养殖海产品为生之外,亦有部分渔民是出海拉网捕鱼,但同出肖厝村,其销路同样受影响。而且,政府目前只统计了养殖户的受损情况,对于出海捕鱼渔民民的潜在损失,并未在统计之中。
村民的损失尚未有具体的金额可以公布。有村民向《财经》记者表示,养殖户每年的投入,包括鱼苗、饵食、渔排的相关设施等,每户一年投入在一百余万,而出海捕鱼每年也需要投入二三十万。
《财经》记者在肖厝村走访了多位渔民,对于受到的经济损失能如何能获得赔偿,都并不清楚,而且忧心忡忡。
而事故责任方东港石化有限公司在事发后始终大门紧闭,曾有部分村民去东港石化门口讨说话,但无人回应。
泉州市政府9日晚公告,公安机关已对事发现场的4名企业人员依法调查取证,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财经》记者 陈亮、朱弢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