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坊”展开“擦亮城市”活动 |
“酒吧街”恢复往日宁静 |
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 |
老人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用餐 |
模式口文保区重现古道风采 |
冬奥项目冰壶球进学校 |
石景山冬奥场馆效果图 |
发端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如春风吹拂大地,给石景山区84.38平方公里带来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回望40年波澜壮阔,石景山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开放精神,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一幅幅壮美改革创举跃然眼前,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破藩篱、涉险滩,石景山区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创新让区域焕发生机与活力。
擘画改革新蓝图,吹响改革新号角。北京冬奥组委落户石景山首钢厂区,自强不息的石景山又一次挺立潮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历史使命。石景山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从二十世纪以来的国企改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探索街道大部制改革,再到近年来全力做好综合执法、养老体制两项全国改革试点和信访代理制、政策性长期护理险两项全市改革试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扎实耕好改革“责任田”,最大限度激发全区上下发展动力,乘着改革的东风扬帆远航,在改革奋进的时代强音中豪迈前行,加快建设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负新时代,改革再出发。
深化改革不停顿
1979年
率先试点、定额包干,首钢成为国企改革的领头雁,京西八大厂书写工业时代的辉煌。
20世纪80年代
石景山农村专业承包、联产计酬改革起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002年
整建制一次性农转居,北京市核心区以外唯一一个没有农业户籍人口的城区, 迈出城市化改革进程的关键一步。
2003年
鲁谷社区正式挂牌,石景山区着力构建和谐社区,探索开展街道大部制和社会共治改革实践,并获得“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2008年
首钢压产400万吨,兑现绿色奥运承诺,石景山进入产业转型攻坚期。
2010年
石景山区获得全国首批服务业改革试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关村(000931,股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时首钢在北京城区的所有涉钢系统全部停产。
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石景山区在转型发展征程中掀起新一轮改革浪潮,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面发力,推进综合执法、养老体制、信访代理制、干部人事制度等改革,有力推动了各项事业发展。
十九大以来
党的十九大掀开中国改革浓墨重彩的新篇章,石景山区围绕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的新定位,抢抓北京2022年冬奥会、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两大机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总牵引,积极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政策性长期护理险改革,深化街道大部制、综合执法和干部人事制度等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从“鲁谷改革”到街道大部制
着力构建和谐社区
当前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中,北京市正在推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旨在让街道把更多精力放在为民服务上,让居民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早在2003年,石景山区就以“政府职能归位,居民自治上提”为核心,在鲁谷开展街道大部制改革试点,构建社会多元共治体系,为当前街道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该改革获得2003年全国体制创新奖,鲁谷社区成为国家行政学院的教学点,被确定为北京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国社区共建共享先进街道。
2003年,石景山区面对八宝山地区城市发展迅速、人口急剧膨胀等情况,决定分拆八宝山街道办,挂牌成立鲁谷社区,作为街道级大社区,改变与上级部门一对一的科室制度,探索实行“三部一室”的大部制,社区党工委整合组织人事、宣传等党务职能,组建党群工作部,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内设社区事务部、城市管理部、办公室,负责社区的行政管理、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工作,缩减行政事业编制,精减领导职数,减少基层多头管理、多次跑路的负担。
较之传统“一党一政”格局,鲁谷社区新增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作为在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居民自我管理、服务、监督的协调议事组织,畅通居民利益诉求渠道,强调社会治理、多元共治,大家一起商量身边需要办的事,并培育发展鲁谷义工协会、爱心家园等社团组织,为构建和谐社区增添活力。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市委奏响“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冲锋号,石景山落实市委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服务保障冬奥等重大任务,总结“鲁谷改革”实践经验,在广宁、古城等街道开展“大部制”改革,精简和完善机构设置,强化街道管理综合执法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解决居民身边烦心事,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创新信访代理制
让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社会快速变革带来纷繁多样的矛盾纠纷,为使群众利益得到保障、干部作风得到加强,作为全市信访制度改革试点区,石景山区建立信访代理制,明确各类信访问题的代理主体,建立“访无大小都有人管、事无新旧都有人理”的信访工作新格局,把老百姓(603883,股吧)的事放在干部心坎上,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全区信访量连续三年下降,信访件次、人次同比降幅均超过40%,该改革被写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
石景山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管谁代理、谁主管谁协调、谁主管谁解决的原则,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级领导一岗双责、层层负责的信访工作领导体制,社区代理解决小事身边事,街道、委办局代理解决专事突出事,区领导代理解决特殊疑难矛盾纠纷,把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建设成为代理人民诉求之家、为民排忧解难之家、维护公平正义之家、法治宣传教育之家、征集人民建议之家、人民群众满意之家,使群众诉求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协调解决。
2018年,石景山区在全市率先搭建起集咨询、评估、调解、诉讼于一体的“社会化解纷服务共享平台”,通过对专业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律师调解等多元解纷资源的线上整合和服务,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流程再造。
推动养老体制改革
打造“老街坊”居家品牌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石景山区着力建设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被列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北京市深化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目前已实现区域居家养老设施和服务全覆盖,在国家养老改革试点中期评估中,石景山区考核成绩为优秀。
石景山区编制《区级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建设1所医康养相结合的老年综合性医院,建立3家老年康复中心,以及9家街道养老照料中心、4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基本建立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同时,成立“老街坊”养老服务联盟,培育专业化强、素质高的养老护理队伍,开展日间照料、助残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等服务,实现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作为北京市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石景山区确定由政府、社会、个人共同负担的筹资方式,当期参保、当期受益的运转方式,与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合理衔接,与社会化护理服务相结合,精准匹配老人护理服务。目前完成全区11.1万老年人基础信息与服务需求普查,为7.1万65岁以上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险,为在北京市全面推广作出积极探索和实践。
推进城管体制改革
向“大城市病”开刀
有效治理“大城市病”、实现精治共治法治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北京市积极探索开展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石景山区被市委确定为全市唯一的改革试点区,率先开展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党建统领”为关键、以“综合”“下沉”为重点的新体制新机制,被中编办确定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改革成果写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中。
面对快速发展的首都,党中央要求以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破解“大城市病”难题,以往“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管得了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了”,这种“条散块虚”、行政效能低下、城市病问题得不到及时治理的体制机制亟待改变。2014年,石景山区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勇于向城市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亮剑,初步探索出符合首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城市管理新路。
在组织体系上,取消区市政市容委成立区城管委,对城管系统各职能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管理区环保局、园林绿化局、城管执法局、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环卫中心、民防局6家单位的基层党组织;在全市率先成立区委城管工委,与区城管委合署办公,负责统筹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指挥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在各街道成立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指挥中心,城管执法分队划归街道管理,同时抽调公安、工商、环保等8个部门业务骨干常驻街道组成综合执法队,执法力量党组织关系全部转入街道,并将380项行政处罚权下沉到街道组织实施,规范综合执法流程,使执法力量和权力全面“下沉”,实现“看得见、管得了”,为每个街道设立每年3000万元的公共服务和为民办实事专项资金,强化街道“块统”职能,使街道有人干事、有权管事、有钱办事。得益于此改革,历时一年八个月全部整治完成547个大杂院,拆除违法建设390.8万平方米,超过前20年拆违面积总和,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基本无违法建设城区”。
拿起考核“指挥棒”
推动干部担当拼搏
考核评价是推动工作的“指挥棒”和“风向标”,石景山区探索完善对单位和个人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区考核块、块考核条”的目标督查考核制度和“凭德才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干部实绩档案制度,为区域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目标督查考核制度全面取消各职能部门对街道的单独考核,由区委区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对各单位的考核,强化基层评价作用,赋予街道对职能部门服务基层情况的考核权,实现街道管理权责一致,使属地街道统筹领导作用得到凸显,推动职能部门重心下沉,主动到一线提供公共服务。
同时,石景山区着力创新干部政绩考评机制,在全市率先建立干部实绩档案制度,全面收集记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和日常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表现,完善强化干部平时考核、“90%充分”评价标准、民主集中制“三步工作法”、全程纪实、年轻干部实践锻炼等工作体系,并据此选贤任能、奖优罚劣,树立“凭德才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推动干部担当作为,推进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区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