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广场经常摆放五颜六色的大花篮,看起来就像一个装修现代的客厅却摆放了一大盆塑料花。”1月15日上午,在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委员康伟宏发言时建议,北京应重视“城市家具”设计,助力城市品质提升。
“我认为现在北京的城市公共设施还缺乏统一的定位和设计。”1月17日,康伟宏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再次谈到她对北京“城市家具”设计的看法和建议,“不仅要让这些公共设施充满人文关怀的功能性,更要有形态美学和跟环境的协调一致。”
记者了解到,对于城市设计中的建筑、设施美学,北京多个区域都已“发力”。作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举措之一,“责任规划师”制度在一些区已经落地。
市政协委员、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办主任兼国土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许槟表示,以前城市设计以建筑为主,现在公共设施、绿地、道路等都是城市设计体系里公共空间的内容。
许槟认为,“城市家具”的品质是一个复杂问题,就像搬新家一样,每家的装潢选择千差万别。决策者在“城市家具”设计上应从整个城市定位出发,兼顾观赏与人的使用功能。“就像园林景观,它应该是可以享用、可亲近的,而不是作为一个舞台背景供公众观看。这与建筑师想要营造的城市氛围也不搭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建设城市管理专家智库,在城市街区更新、美丽乡村建设中落实责任规划师、设计师制度。
许槟表示,决策者要主动邀请城市设计师、规划师等介入,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提供智力参考。
坐标:副中心
色调浅黄灰白 无需张灯结彩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朱小地表示,“北京城市有自身的形象,不要因为过年过节去改变它,最好不要用简单的标识来烘托氛围。”
朱小地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总设计师,他说,在总体设计上,副中心城市景观的一体化非常显著。例如,副中心的灯光可针对日常、节庆等不同需求来调节光照度,不用挂彩灯,争取“不见灯、只见光”,与环境呼应。
副中心的色彩也进行了慎重考虑。“从北京传统建筑抽取色彩,大家往往想到灰色,因为灰瓦灰砖是老胡同的感觉。其实皇家建筑主要是红色和黄色,灰色很少。”朱小地说,北方城市的日照、雾气等特点,使得城市调性比较沉闷,因此副中心南区总体色彩选择了明快的暖色调,以浅黄色和灰白为主,在光照下光影对比强烈,感受明亮。
坐标:海淀
规划专家组团 街镇建样板间
海淀区副区长梁爽介绍,2018年年初,海淀在紫竹院等6个街道启动了街镇责任规划师试点工作,形成了《海淀区街镇责任规划师工作方案(试行)》,并将在全区全面推开。
此前,海淀街道中关村(000931,股吧)西区根据责任规划师的设计方案,示范打造了集功能性、舒适性、科技感于一体的科技城市“样板间”。今年起,海淀每个街镇将配备“1+1+N”的街镇责任规划师团队。第一个“1”是指1个街镇规划师。将统一招聘,常驻街镇,完成各项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汇总更新信息,开展调查研究,发挥沟通协调作用。第二个“1”是指高校合伙人。将与清华、北林大、北交大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高校通过内部遴选方式,确定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街镇规划和现状情况的优秀教师,与街镇一一结对。为街镇提供长期、专业的跟踪指导和咨询,指导相关规划编制与研究工作等。“N”是指设计师团队。将依托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为街镇提供多专业全方位的规划设计服务。以项目委托的方式来确定。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效果,海淀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书记于军、区长戴彬彬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工作进行协调调度。区委区政府也安排专项经费,加强资金保障。
坐标:京郊
美化村庄风貌 规划细至楼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对村庄风貌、建筑风格和色彩的管控引导,年内完成1000个左右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编制1000个村庄的规划核心是区域布局、面积控制等内容,要求把宅基地、建设用地、农业用地三块地划明白,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工作。在村庄风貌的管理上,会对楼的层高、墙的颜色和材料进行规划,要求“一村一策”,结合各村历史和实际因地制宜。
名词解释
城市家具“城市家具”一词源于欧美国家,指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设施,例如大街人行道上设置的邮箱、果皮箱、电话亭、休闲座椅、公交候车亭、交通指示标志、广告牌、照明设施、花坛、宣传旗帜等,这些都是市民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服务设施。之所以被称为“家具”,是因为它蕴含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憧憬,户外场所能像家一样方便舒适。
对话
市政协委员康伟宏:
雕塑装饰要体现大国风范
新京报:你认为当前北京的城市公共设施在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
康伟宏:如果说设计上有什么问题,我相信设计师会有专业的看法,但是北京目前的状况是,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位和设计,我觉得是一种设计缺失或者设计缺位。
新京报:你在发言中提到“一些城市雕塑和装饰没有体现文化大国风范”,对此有何建议?
康伟宏:其实现在很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很有影响力,我们有能力设计出精美的“城市家具”,助力城市品质提升。不过,到底该如何装扮我们的城市空间,布置公交候车亭、报刊亭、公用电话亭、垃圾容器、休闲座椅、城市雕塑、城市宣传栏等“城市家具”,我建议还是要慎重,最好能有一个专家小组,在布置什么样的公共设施、在什么位置放置哪些公共设施、这个公共设施设计多大、采用哪种风格,由专家小组充分论证。
新京报:北京各个功能区比如繁华商业区和老城区有不同的特色,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在统一性和差异性上如何平衡?
康伟宏:我认为总的原则还是要追求和谐,就是不仅要让这些公共设施充满人文关怀的功能性,更要有形态美学和跟环境的协调一致。
新京报:在北京的城市设施设计上,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你认为在“城市家具”设计中应如何体现这一点?
康伟宏:因地制宜,与区域的环境相协调,我相信优秀的设计师深谙其道。所以我建议大家有时间去前门的“北京坊”去走走看看,我认为“北京坊”就是一个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新京报记者 王姝 周依 倪伟 邓琦 何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