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十年间,灾后救援跑出“中国速度”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8-05-09 我要评论

视觉中国 法治周末记者 王京仔 地震发生后,黄金72小时的救援行动,总牵动着人心,每增添的一笔不仅承载着希望,也记录着抗震救援中被人称道的“中国速度”。 从十年前的汶川地

  视觉中国

  法治周末记者 王京仔

  地震发生后,黄金72小时的救援行动,总牵动着人心,每增添的一笔不仅承载着希望,也记录着抗震救援中被人称道的“中国速度”。

  从十年前的汶川地震,到五年前的雅安地震,直至距今不到一年的九寨沟地震,每一次提升的“中国速度”背后,是我国不断发展的地震应急救援制度。

  回首十年间,更高效、更先进的应急救援体系也是值得我们一直追求和铭记的部分。

  彻底打通“震区孤岛”

  “当时微信上全是在外地的同学和朋友问候的信息。”一年前,当四川九寨沟地震发生时,章莉(化名)感受到了人们对于“通讯”的迫切,尽管家在眉山市的她距九寨沟有500多公里。

  “听说四川发生了地震,朋友立马就会想到身处四川的你,哪有时间去分辨那么多。”章莉第一时间就回复了所有信息并在朋友圈报了平安,因为她对于这种急切的心情深有体会。

  2013年4月20日早上8时许,章莉是被雅安地震的消息“惊”醒的,电话联系上父母后,刚安了一会的心又被提了起来,“舅舅在雅安市工作,电话打不通,我妈都急哭了”。

  幸好半个多小时后,章莉的家里人终于联系上了舅舅,还有着汶川地震记忆的她最担心的就是“孤岛”二字,“受灾消息不知道,人进不去也出不来”。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当地震突如其来时,位于震中的汶川县、北川县等地区一瞬间被隔离成了一座座“孤岛”,通讯、道路完全中断。

  直至14日13时,救援人员才得以进入所有受灾县,地震灾区救援工作全面展;15日下午,汶川县城电信固话、小灵通和宽带恢复正常,与外界的联系得以被打通。

  而在五年之后,当雅安地震发生不到一个小时,国家减灾委就紧急启动了国家三级救灾应急响应,中国地震局、四川省随后启动地震一级应急响应。

  地震两个半小时左右,第一支救援部队已到达震中芦山县城区,而从芦山县通往“孤岛”宝兴县的省道阻断处也被彻底打通,但此后,也出现了“震区救援道路拥堵”等问题。

  尽管如此,擅长应急救援的日本也认可“中国速度”的进步,日本NHK电视台在评论中称,此次救灾行动相比汶川地震,“更快,更有秩序和经验”。

  去年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九寨沟只有两天道路基本能通行,但两个半小时后,九寨沟县城、黄龙景区已恢复供电,且开通了救灾车辆绿色通道,同时,采用远端分流措施,在成都、绵阳、广元等通往灾区的必经的16个路口设置管控点,严控入灾区车辆。

  在最大限度保证旅客疏散道路资源的情况下,地震发生不到24小时,九寨沟县旅游局就反馈,已疏散转移了滞留在漳扎镇的全部游客。

  “进步是毫无疑问的。”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曹海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我们的反应速度,包括应急响应,应急救援协调效率等关键环节都在不断往前发展。

  响应时间从3天缩短到两个小时

  十年间,在数次地震救援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出现科技的身影。

  2008年,汶川地震之时,为了让大众更加详细了解受灾救援情况,中国地震信息网开通了“地震信息速报”短信服务,免费获取国家地震台网所有与此次地震相关的速报。

  五年后,雅安地震发生1分钟后,国家地震台网就在其官方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发布了地震自动测定消息,此后不断公布相关速报消息。

  同时,微信公众号“雅安地震救助”推出,再公布震区最新情况之余,还提供实用救助信息,并收集和发布网友寻人、报平安的资讯信息。

  而在2017年九寨沟地震之时,“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就通过微博向当地网友征求现场照片,10分钟后,就公布了震区的实时照片,此后还接连公布了其他地区的应急避难情况和灾区视频

  十年间,兴起的不仅是不一样的社交平台,还有互联网等技术。

  九寨沟地震之后,中国联通(600050,股吧)、移动、电信等公司第一时间保障通信,并开通应急热线,而网络通讯也一直未中断。

  2017年8月30日,时任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的鞠建华介绍,通过重要地质资料全面数字化,让地质资料阅读率大幅提高,更使得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时间从3天缩短为2个小时以内。

  九寨沟地震发生20分钟后,第一份地震烈度速报图已经分发到各救援单位;雅安地震后的第二天,中国地震局在举行的会议中透露,对当天从震区调查返回的数据和图片资料进行汇总,开始绘制地震烈度分布图,对灾区进一步开展烈度评估工作。

  提到汶川地震,曹海峰回忆,当时“对震中的情况我们存在一个空窗期”,受至于当时的速报系统、通讯技术、检测设备、航拍手段等相对落后。

  参与“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副总设计师李山有就曾指出,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意识到我国在减灾手段方面还不够丰富,尤其是灾情获取时效性偏差”,于2009年启动了工程项目的预研究等工作。

  一旦建成,如四川省发生5.0级以上地震,震后两分钟至5分钟,就能出具城市烈度速报结果,15分钟就能提供地震烈度空间分布图。

  曹海峰解释,地震烈度反映了灾害的破坏程度,其分布图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在第一时间确定“哪个地方受灾最重,应该往哪些极重灾区派送救援人员”,提供准确判断。

  “技术是地震应急救援进步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曹海峰直言,但我国在航空应急救援力量上还有待提高,如重型直升机、无人机等方面还要补齐短板。

  建设更高能力的应急救援队伍

  在技术之余,奋斗在一线的抗震救援队伍则是扛起救灾重担的力量。

  “如果有一支专业灾难医学救援队伍该多好。”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总队长、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曾在参与汶川地震救援时感慨,当时只有电力、检诊设备、治疗条件都很差的现实。

  2010年,东方医院急诊队伍成为上海市卫生应急医疗队,两年后,成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2016年,更成为中国第一支国际应急医疗队。

  2017年5月,广东应急医疗队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授旗,诞生了我国第二支国际应急医疗队。

  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都在救灾一线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则在汶川地震后直接由原来的222人扩编至480人,并在2009年11月,获得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亚洲第二支国际重型救援队。

  “每个省(市区)的灾害紧急救援队同样不能忽视。”曹海峰强调,无论是设备配备还是救援能力,应急救援队伍都有了大的提高。

  而在曹海峰看来,十八大以后国家主导的救灾应急体制属地管理为主原则,使得应急救援“协调联动”的效率更高了。

  “各级政府的应急响应能力和速度有了大幅提升。”曹海峰回忆,雅安、九寨沟地震之时,军队救援队伍进入救灾现场,自觉纳入四川省指挥部,从指挥部领取救援任务,“避免了重复搜救和遗漏搜救”。

  随着国家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曹海峰指出,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会的“协调和指挥会更加顺畅”,作为统一部门指挥国家和各省(市区)的常备应急救援队伍,“效率会更高”;同时,其作为牵头部门还能对目前各地存在“矛盾”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理顺”。

  责任编辑:王硕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这十年,防震救灾法规愈织愈密

    这十年,防震救灾法规愈织愈密

  • 一个北川家庭的震后重生

    一个北川家庭的震后重生

  • 200年后 习近平这样讲述马克思的传奇一生

    200年后 习近平这样讲述马克思的传奇一生

  • 北京市怀柔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夯实基础 打通党建“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怀柔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夯实基础 打通党建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