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午,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邀请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尹蔚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斌五位党的十九大代表,介绍满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经济日报记者高兴贵摄
10月22日上午,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邀请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尹蔚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斌五位党的十九大代表,介绍满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陈宝生代表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的五年。一是教育的保障条件,用于教育的投入由2万亿元突破了3万亿元大关,目前正在迈向4万亿元大关。2012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这五年一直保持这个数字;二是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的接入比例,五年前是20%,现在已超过90%;三是教育系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三大奖的比例,这五年一直稳定在三分之二以上,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强的支撑。这五年,我们共培养输送了6500万高校和中职毕业生,人力资本总量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够上好学,教育部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陈宝生代表说,重点工作将包括: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完善资助体系,决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办好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大国、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等。
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和扶贫攻坚的一道安全网,把这道网编密织牢是民政部门的重大使命和扶贫攻坚战役中的重要责任。黄树贤代表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全面完善救助保障制度,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明确了“8+1”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全面推开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统筹城乡特困人员的救助供养制度,推进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全面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加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
近几年,国家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升。黄树贤代表说:“全国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这几年来年均增长10.7%和16%。全国农村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标准年均增长13.7%和14.7%,全国农村低保标准是4079元,已经超过了国家扶贫标准。”此外,救助保障管理工作不断规范,与有关部门开展了户籍车辆、银行存款、证券财产、住房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对比,提高了救助对象识别的准确性,做到精准救助,应保尽保。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现在养老保险覆盖了超过9亿人。”尹蔚民代表说,在医疗保险方面,已覆盖了超过13亿人,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全民医保。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方面,覆盖面如此之大为世界所赞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对此,王蒙徽代表说,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成效显现,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稳定。我们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稳定市场。目前,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回落,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也趋于稳定。同时,我们正在进行12个大中城市住房租赁试点工作,支持北京、上海积极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房地产长效机制目前也在抓紧研究制定。同时,在抓紧推进住房租赁市场的立法工作。应该说,房地产调控的效果持续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保障成就显著,近8000万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王蒙徽代表说,五年来,棚户区改造大力推进,有6000多万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同时公租房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有1900多万住房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低保、低收入家庭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医疗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李斌代表说,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多种形式医疗联合体的新机制推动资源的下沉,推动医疗服务优势资源对困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
李斌代表说,要继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要继续实施改善医疗服务的行动计划,广泛推广预约诊疗、远程医疗、日间手术等一些便民惠民措施。要进一步织牢织密基本医疗保障网,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双创”人员异地就医的直接结算问题。要加大健康扶贫力度,扩大集中救治的病种。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要采取集中攻坚,解决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提质增效,加大防病力度,使人民群众少得病,重点要加强妇幼健康服务,特别是要补短板,如儿科、妇产科、麻醉科人才短缺的问题。要通过提升基层服务的能力,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温济聪)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