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让项目评审更公正(关注·改善科技创新“软件”②)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8-05-07 我要评论

科研项目评审风气不断好转,但仍需要下大力气消除“拼关系”“靠人情”现象 经过长期治理和完善,科研项目评审风气不断好转。制图:蔡华伟 科研项目评审公正与否,直接关系科

  科研项目评审风气不断好转,但仍需要下大力气消除“拼关系”“靠人情”现象

经过长期治理和完善,科研项目评审风气不断好转。制图:蔡华伟

  科研项目评审公正与否,直接关系科研生态的健康

  “七八年前,拿着茶叶等礼品到我办公室来拜访的人还不少,这些年没有了。去年,我评了几十个项目,只接到两个‘打招呼’的电话。今年,一个电话也没接到。”常年担任各类科研项目评审的张峰(化名)对评审风气变化的感受颇深。

  科研项目评审是科研链条的关键一环,其公正与否直接关系科研生态的健康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国家对此非常重视。有关部门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行治理和完善。“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扩大战略专家和一线专家参与的比例;建立专家库随机抽取制度、定期轮换制度、涉嫌回避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独立的评估制度。

  “出台这些措施,就是要避免出现‘人情’评审和专家‘小圈子’对科研评审活动的直接干预。”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许多省市科技部门也纷纷响应,出台了相关举措降低人为因素。比如,为进一步加强对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江苏扬州市科技局建立了市级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全市科技计划全部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结果公示,并公布举报监督电话(信箱),接受社会全程监督,一旦发现作假两年内不得申报。

  重拳之下,效果也逐渐显现。

  张峰表示,目前评审制度越来越完善,环节更加科学合理。现在评委们在评审前都会签承诺书,明确规定“评审情况不能公布、打分情况不能泄露、晚上最好别出酒店”等内容,而早些年一般都只是口头让“大家记得遵守纪律”。

  让张峰感觉变化比较大的还有,评委们被通知来参加评审的时间周期大大缩短了。“以前多是提前半个月通知,现在大部分只提前3天通知。这就总体缩短了被人‘打招呼’的时间。我常常到了评审现场,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个组、拿到哪些课题。而且所有课题团队的名字都是隐掉的。”

  为规避“人情”因素,在评审专家的筛选方式上也做了改变。“管理部门在专家库里筛选专家,然后分配课题。”张峰说,“比如,我拿到15份课题,其他4位评委也拿到15份课题,但是我根本不知道另外4位评委是谁。整个专家和课题分配的过程都是随机排列组合。”

  “人情”等非学术类因素在项目评审中仍有干扰

  尽管评审风气不断好转,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有“拼关系”“靠人情”现象存在。

  业内人士认为,“人情”因素之所以难以杜绝,究其根源,主要还是科研工作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项目评审涉及的又是“人对人”的评价,因此难以排除主观因素上的“钻空子”。

  在地方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人员黄强(化名)告诉记者,因为自己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得到了认可和推广,小有名气,所以尽管没有担任过国家级项目评审,但每年仍会接到一些“打招呼”“拉关系”的电话、短信。“他们都以为我是评委,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一位知名院士也曾在媒体上公开表示,自己多次受邀成为“千人”“杰青”和“长江”等学术称号的评委,每次评选前都会接到说情的电话、短信。有的来自被评者本人,有的则来自被评者的导师或者所在高校的系主任甚至校长。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也有一些政协委员反映,现在依然存在着谁的导师名气大、运作能力强,谁就能拿到人才“帽子”的现象。

  个别海归学者也反映,回国后,不得不花一些时间用于拉关系、搞公关。

  “人情”等非学术类因素的干扰,影响了项目评审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阻碍了正常的人才培养进程和科技创新活动,影响了科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张峰说:“这对年轻的科研人员影响不小,比如有可能会削弱他们对科研评价体系的信心,产生‘不行下次我也找人’的心理,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项目评审的相关规定在执行上应进一步完善

  受访专家表示,在科研项目评审的行为准则方面,我国已有许多规定,现在主要在执行上存在一些缺陷。

  西部某高校教授钱家伟(化名)说:“比如专家的选择,国内目前主要由各大学和科研单位推荐专家组成专家库。在评审中,一些专家评委要维护所在单位的利益,互相帮忙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或者专家评委由一些单位的领导担任,可能出现过度‘举贤不避亲’的情况。”

  钱家伟认为,要改变由于长期担任专家而形成的“合作”局面,专家库的选择方法首先应该全面改革。

  “项目申报可以采取匿名评审方式,评审专家与项目采取计算机随机匹配模式,避免管理人员泄露信息。还有,评奖采取匿名评审,不用参评人员到现场答辩,现场只需评审匿名的材料。对于申请项目或评奖的研究基础,只看发表论文(匿名)和授权转让发明专利等硬指标成果,不能把过去申请到的项目数量作为参与评选的研究基础。”钱家伟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齐建国认为,应建立和加强纠错、惩罚机制。“比如,管理部门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掌握信息,知道哪个专家评什么项目,对这样的岗位人员该如何有效约束?一旦发生评审不公,怎么进行纠错和惩罚?这些机制应该建立健全。”

  齐建国建议,还可以建立一套定量分析的事后评估体系。“一些课题是否落到了确实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人才手中,并且做出了成绩?对此可以进行事后评估。如果80%没有达到目标,就说明选错了,也说明现有的这个评价模式得改。”

  专家们还表示自律很重要。法律不可能管到每个细节。自律始终是社会能够稳定发展、道德体系能够存在的基础。

  齐建国说,“大多数学者都有公允心。我们都是从年轻时候一路走过来,深知做科研不容易。人家费了这么大劲,你不公正评审,把本来能评上的拿下,你良心何在?这是对科学良知的背离。”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国内首家“无人银行”落地 金融科技让银行业焕然一新

    国内首家“无人银行”落地 金融科技让银行业焕然

  • 评论:注重提升农民工进城后归属感

    评论:注重提升农民工进城后归属感

  • 财政部分类处置核查存在问题的PPP示范项目

    财政部分类处置核查存在问题的PPP示范项目

  • 让老百姓用得上好药! 抗癌药零关税传递三大信号

    让老百姓用得上好药! 抗癌药零关税传递三大信号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