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过他的人,对他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有人说,他和蔼可亲又通晓文史,像一位乡村教师;他的学生评价他,倔强、严厉,甚至有些“古怪”;可他却说,“做科学研究时我是‘桃花源中人’”。
杨秀敏今年76岁,他在计算力学和数值仿真的领域中奋斗了几十年。这项工作是十分枯燥和辛苦的,正如他在一首打油诗中所说的“夜卧无眠烟充饥,晨思有得茶做羹”。有时他不理杂事,几乎成了“桃花源中人”。
杨秀敏上中学时比较喜欢文史,考大学时本来想报北大中文系,但班主任劝他搞理工,于是报了中国科技大学。然而他一直保留着对文史的爱好,并且喜欢购买相关书籍。刚入伍时,尽管钱少,节衣缩食也要攒钱购买自己喜欢的书,后来工资多了,越发不可收拾。现在他的家中,二十四史、古典诗词、诸子百家基本买全了。
他认为这些书,有的随手翻看,有的仔细品读,感到很有乐趣。文史哲典籍是中国传统思想、传统美德的载体,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常看这方面的书,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有助于开拓思路,增长思辨能力,这对提高专业技术文章的撰写水平大有裨益。
1985年,他的研究方向转为常规武器防护研究。他将郑哲敏院士提出的流体弹塑性模型应用于触地核爆炸的理论分析,率先完成了爆炸成坑及地运动规律的二维数值模拟计算。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致力于常规制导弹头击中目标后的爆炸冲击近区破坏效应研究,带领博士生编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爆炸冲击数值计算机软件包,建立了武器破坏效应三维数值仿真平台,完成了多弹重复打击安全防护层厚度等系列关键课题研究,为编制新版工程设计规范提供了科学依据。自参加工作以来,出版专着4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当时,精确制导常规武器防护研究刚刚起步,由于国外软件对国内研究做了很多限制,他决心自主研发计算软件。那几年,杨秀敏和团队长时间加班,他的脊柱也因过度劳累出现了变形,疼痛难忍。他常鼓励大家,要有十年磨一剑,坐穿冷板凳的决心,终于在第十年时,他们成功了。根据这套计算软件包,杨秀敏找到了某新型武器的破坏极限,击破了许多不实论断。
他曾和家人两地分居18年,先后6次参加某重大军事科研课题试验。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杨秀敏不顾辐射的危险,穿着防护服偷偷跑进弹坑中心测量数据。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常在试验场上就着风沙吃午饭。经过12年的研究,这项课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选院士20多年来,杨秀敏先后培养出10名博士生,指导的科研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但他始终坚持不在任何成果中署名,他常说“师徒共商攀岩计,登顶还需年轻人。”他想继续培养更多新生力量,助他们勇攀科技高峰。(来源:央视《军旅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