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固定污染源是我国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明确要将排污许可建设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实行“一证式”管理,作为企业守法、部门执法、社会监督的依据,推动企业从“要我守法”向“我要守法”转变。一年多以来,环保部门大力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火电、造纸等15个行业企业已经实现持证排污。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重点管理的15个行业企业核发2万余张排污许可证
相比以往的许可证,改革后的排污许可证变化不小,分为正本和副本,一企一证,由环保部门统一规范管理。正本标注着单位名称、行业类别等信息。副本则是厚厚一本书,记录着排污单位基本情况、许可排放限值等信息。
改革后的排污许可证,是企业生产运行期排放废水和废气行为的唯一行政许可,明确了企业对排放负责,同时明确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要求,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总量、排放去向以及自行监测等环境管理要求。企业排放水和大气污染物的法律要求,全部在排污许可证上予以明确,实现对排放口的精细化管控,促进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有效衔接,落实排污者主体责任,为有效实施排污权交易、环境保护税等奠定了基础。
“排污许可证的核发遵循‘应发尽发’的原则,《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规定需要持证排污的行业企业,全部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按证排污。”生态环境部排污许可办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火电、造纸、钢铁、水泥、石化、焦化、电镀等水十条、大气十条重点管理的15个行业企业,核发21292张排污许可证,管控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口3.54万个,管控废水主要排放口1.8万个。
该负责人还表示,对不符合发证条件的企业,尤其是手续不齐、存在环境违法的企业,不会“开绿灯”。在河北,460家火电、造纸行业企业中,178家企业因为不符合发证条件被“亮了红灯”,不得排污。
排污许可证所有管理要求形成一条证据链,监管更加高效
根据排污许可证,企业需履行自行监测的法定义务,并且做好台账记录和定期提交执行报告,这就是所谓的“自证守法”。“自证守法”会不会导致大量造假?
生态环境部排污许可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所有管理要求会形成一条“证据链”,如同企业的财报一样。环保管理人员通过审计企业执行报告和台账,实现更精细化和信息化的管理。环环相扣的“证据链”和台账信息,让企业造假的难度大大增加,促使监管更加高效,责任落实更加到位。
公众监督也是落实排污许可制度的重要一环。目前,全国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已经建成投运。排污许可证申领、核发、监管执法等工作流程及信息,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数据,都被纳入平台,并向社会公开。登录全国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后,记者看到,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的大气污染排放信息、水污染物排放信息,甚至企业点位、排污口位置等,在卫星地图上都被清晰标注出来。
5月21日,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在主要排放口设置了二维码标识牌,环境监管人员和公众利用手机等手持移动设备,扫描标识牌的二维码,可以获取排污单位基本信息、监测数据、执法情况等。济南正在开展排放口信息化试点,未来将扩展到所有持证排污单位。
为了方便环境监管和公众监督,河北、上海等地也积极开展排污口信息化试点,用二维码记载所有企业排放信息,开展“一证式”环境监管。
2020年实现排污许可制对所有固定污染源全覆盖
排污许可证并非“一发了之”,落实到位才是关键。
近日,河北省开展了一轮证后监督检查,分行业对已发证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其中,钢铁行业证后检查成为重头戏,6家企业被撤销许可证,12家企业被行政处罚,113家企业限产限期整改。被查处的企业中,不少抱着侥幸心理,在申领许可证时未如实申报。检查人员发现企业现场情况与申报内容不符,该上的设施未上,该报的设施未报。
浙江、江苏等地也启动了证后监督检查工作。
生态环境部排污许可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加大依证监管执法力度,重点打击企业无证排污、超标超总量排污、不按规定自行监测等违法行为;健全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将违反排污许可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落实地方政府管理责任,将各地推进落实排污许可制的情况纳入中央环保督察。
今年,淀粉加工等6个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将完成,覆盖固定污染源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0%、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60%以上,到2020年实现排污许可制对所有固定污染源全覆盖。“生态环境部将以排污许可为核心,多措并举,推动落实企业全面达标排放,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手段促进污染物减排,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这位负责人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