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真的了解马克思吗?你真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吗?马克思的一生又是怎样启程的?本期《大咖谈马克思》将带领大家以全新的视角认识马克思,回顾马克思如何用他一生的奋斗践行17岁时确立的“为人类而工作”的志向。
【本期嘉宾】
1818年5月5日,在德国特里尔,卡尔·马克思出生了。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下,马克思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度过了欢畅的童年时光。1830年,12岁的马克思进入当地最好的中学——威廉中学。在这里,聪明而又热情的马克思进行着广泛的阅读和思考。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从中学毕业了。在他的毕业作文中,我们感受到一种为全人类事业而献身的理想主义情怀:
理想可以区分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前者主要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后者主要着眼于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去思考问题。一般而言,对一个17岁的青年来说,能把个人理想想明白也就不错了。但是青年马克思,他的理想却是“为人类而工作”。
时势造英雄。从宏观上说,马克思出生的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一个大变革的时代。18至19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波,依然激荡着整个欧洲社会。而在经济上,英国的工业革命正处在高歌猛进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开始创造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的财富,但也创造了一大批一无所有、只能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深受进步思想熏陶的马克思,看到在资本的无情统治下,劳苦大众仍然忍受着剥削与压迫,他心里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这些在马克思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他终其一生都在为人类的幸福、为人类的解放而思考、而探索。
马克思把为人类工作这个崇高的理想与满怀的激情,都落实到了刻苦的学习、深入的思考和笔耕不辍的写作中。他在中学毕业之后,先后求学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期间,马克思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紧张的学习和研究。
著名的左翼政治活动家梅林在《马克思传》里说过,马克思在一年内自修所学到的知识,如果按照学院的“喂养”方法的话,十年也学不完。也就是说,马克思一年之内所学的内容,比柏林大学一般学生十年都学得多。因为才思过人,马克思深受老师们和同学们的欣赏,并在老师的建议下,决心攻读哲学博士学位。1841年,23岁的马克思拿到了博士学位证书,成为当时普鲁士最年轻的博士之一。
毕业后,马克思打算从事一些能够实现个人抱负的工作。1842年元旦,在普鲁士莱茵地区的经济中心科隆,工商业者们出资创办了一份报纸,就是《莱茵报》。马克思从这年春天开始,为这家报纸撰稿。马克思直面现实,针砭时弊,持续地为民众的利益而呼喊、发声,对普鲁士的专制政府予以犀利的批判,写就了大量的檄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就是其中的一篇——
马克思以手中的笔作武器,有力地抨击了专制政府,展现出善于把握实践的高超能力和敢于怀疑权威的过人勇气。但《莱茵报》对专制政府批判所造成的影响也就日益增长,引起了当局的高度紧张。1843年初,普鲁士内阁会议决定查封《莱茵报》,马克思的第一份工作就此终止。
马克思选择了“为人类而工作”,也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的追求真理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他满怀激情地、执着地战斗,最终成就了伟大事业。
马克思有一个相伴一生的人,也是他一生的挚爱,即他的夫人燕妮。马克思曾写过很多热情洋溢的情诗,表达他对燕妮炽热的感情。
燕妮是马克思少年时代故乡特里尔的玩伴,也是马克思的忘年交——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男爵的千金。虽然两个人从小就相识了,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结合还是阻碍重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论阶级,燕妮是贵族家的小姐,论年龄,燕妮比马克思大四岁,他们的结合在当时是不被接受的。尽管如此,马克思仍然热烈地追求燕妮,最终用自己的热忱和才华打动了燕妮,两个人克服了世俗的偏见,有情人终成眷属。
持久的爱情总是这样,如果说最初燕妮是因为才华爱上了马克思,那么漫长而艰苦的岁月,燕妮不离不弃,这完全是因为两人有共同的追求。马克思和燕妮在爱情上让我们看到,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情投意合、志同道合。
在物质上,马克思和燕妮是极其贫困的,有时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当铺成了马克思经常去的地方,一家人甚至睡在没有家具的地板上。但在精神上,两个人是幸福的。燕妮全力支持马克思的工作,例如帮他处理出版方面的琐碎事务,为他誊抄手稿。燕妮为此感到非常自豪。因为在她看来,为马克思誊写文章的那段日子,是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凭马克思的能力和博士文凭,他完全可以谋得一份很好的工作、过上很不错的生活,但他选择了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活动中。马克思为全人类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唯独没有留出一点时间为自己的物质生活考虑。
提到马克思,便不得不提及恩格斯,出生于普鲁士的巴门地区的他,比马克思小两岁。恩格斯在经商的过程中,对底层劳动者产生了深深的同情。1844年初,恩格斯完成了他生平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这部著作促使马克思与恩格斯开始通信,继而有了1844年8月在巴黎咖啡馆的会面。
通过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面,两个伟大的人正式走到了一起,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后来恩格斯回忆说:“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从此开始了我们共同的工作。”这样才有了影响世界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恩格斯非常厌恶商业,但他却放弃了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经商近二十年,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自己反感的商业活动中,只为资助马克思,使他能够专心写作。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的天才要高过自己,马克思比所有人都站得高、看得远,在共同工作的四十年里,恩格斯甘当“第二提琴手”,并且将此视为一生最大的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牺牲!
列宁在描述他们的友谊时曾说过:“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而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朋友,友情有很多种: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权相交,权失则弃。真正伟大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的人格之间,也总是出现在两个志同道合的人身上。
马克思曾在工作闲暇时,陪孩子们玩过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称叫“自白”,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问答游戏。在回答孩子们的提问时,马克思说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啃书本,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而对不幸的理解则是屈服。
马克思最喜爱的名字是他的妻子和女儿的名字,从这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克思最温情的一面。马克思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啃书本”,他一生博览群书,经常在图书馆里面一待就是一整天。马克思认为男人最好的品德是刚强,最厌恶的缺点是逢迎,这在他自己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马克思在逆境中从不妥协,自始至终秉持着“为人类而工作”的理想信念,奋斗到底。
马克思的特点是什么呢?目标始终如一。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那么既然如此,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马克思是坚决的、热情的、顽强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我必须不辞艰苦地始终追随我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真理。
对于马克思,他的挚友恩格斯曾经作出中肯的评价,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张老师刚才引用的恩格斯这句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一段讲话。在这段讲话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精辟地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该访谈摘自5集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第一集,该节目于4月27日晚9点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4月28日至5月2日每天18:00在江苏卫视播出,5月1日至5日每天22:30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播出,每天22:00在江苏教育频道播出。4月27日起,还可以通过荔枝网、我苏网、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观看节目完整版和精编版视频。
转载请注明出处。